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11-01 10:55浏览: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病人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使疾病得到满意的转归,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问题,解除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障碍,对于疾病后期的巩固治疗、防止复发和意外事故及适应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

  精神病人患病期间,常否认自己患有精神病而不愿住院或拒绝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逐渐消失,自知力开始恢复。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心理状态复杂多变,且往往相互矛盾。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疾病的治愈或好转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种顾虑和不安,主要表现为:

  1、恐惧心理。有的病人为前途担忧,担心吃了那么多药,脑会受损害,智能受影响,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和学习,不会受重用;或因长期住院,出院后怕适应不了社会生活,还有的病人过分担心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会受到挫折,未婚者怕找不到对象,已婚者怕离婚等。

  2、怕复发的心理。当病人听到一同住院的病友是多次复发,就可能会想到自己病好了以后会再复发,表现顾虑重重、过分担心。

  3、绝望心理。很多统计资料表明,康复期精神病人的自杀率很高。尤其是反复住院的病人常常悲观、抑郁,认为患了精神病一辈子也治不好,比癌症更难治,生不如死。病人对未来生活丧失了信心,情绪极度低落和悲伤,这种病人往往产生自杀念头。

  4、被歧视羞愧心理。精神症状好转后,当回忆自己在疾病发作期的一些异常行为,或别人向他描述这些异常行为时,会感到羞愧不堪。有这种心理的病人,往往怕受到社会的歧视而不愿见人,害怕别人不予理解。感到在亲戚朋友中抬不起头来,认为出院后做人难,即使疾病完全恢复正常,也会被人看不起,另眼相看。因此,病人怕出院,常常有一辈子住在医院的想法。

  二、具体的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经常与病人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活动的特点及特殊表现,启发病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以不同的心理治疗。对心理活动基本趋于正常的病人,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给他们讲解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纠正病人“服药对大脑有害”的错误观念,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2、精神病有较高的复发率,对病人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妨直言不讳地告知他们,精神病复发是可能的,但也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康复后坚持服药,提高服药依从性,随时与医生联系,复发是可以避免的。这样回答,既不否认,也不使病人感到绝望,能够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对于有绝望心理的病人,应给予高度重视,进行心理疏导。在严加防范的基础上,让他们多给病人—些关爱和理解,使病人亲身体会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消除病人的绝望心理。

  4、对有被歧视和羞愧心理的病人,要讲解精神病和其他任何疾病一样,精神症状是精神疾病的病态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应受到社会歧视。患精神病和患躯体疾病一样都是人类所患的疾病,都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和照顾,病人有了这种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勇气,使精神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

  三、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所施行的护理过程,其宗旨是借助家庭内沟通与互动方式的改变,以协助病人对其生存空间有更好的调试。康复期精神病人家庭护理对于家庭成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家属协同病人制订治疗及日常生活康复计划,培养兴趣,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想法和目标。

  2、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并指导病人自我照顾,使病人了解家庭成员对他的期望,克服生活懒散、终日卧床。

  3、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正规的饮食起居、做广播操、听音乐、看电视、家务劳动等。以增加生活兴趣,培养适应正常活动的能力。

  4、家庭成员应支持、辅助并肯定病人,并对病人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使病人领悟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

  5、家庭成员应提供和帮助病人接受整饰仪容的责任,可增进病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如:沐浴、洗衣、理发、美容等。

  6、鼓励病人和社会保持密切接触,可减少病人对家庭成员的依赖;减轻退缩行为和焦虑情绪,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延缓病人精神衰退。

  7、家庭成员应避免对病人冷淡、放任自流或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而影响病人功能的发挥。

  8、家庭成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普遍对精神疾病不够了解,即使看了些书,知道一些理论,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办。若有条件,应该参加社区为病员家属举办的一些活动,如疾病知识系列讲座、专题讲座、病员家属联谊活动等。从中可学到有关知识并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