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抑郁焦虑不仅是心病 也是心的病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2-03 11:29浏览: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工作也“鸭梨山大”。如果人们在这种高强度负荷下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患上精神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有调查表明,正常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7%,焦虑症的发病率为5%。然而在冠心病患病人群中,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发病率达到14%~47%,特别是在心脏监护室中治疗的患者更是高达80%[1]。与无抑郁焦虑心理障碍患者相比,合并心理障碍的冠心病患者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2]。
 
研究表明,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急诊室抢救的患者中,其发病诱因半数与心理应激有关。一个长期以来深受抑郁(焦虑)影响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心理应激往往呈高反应性,其心理防线容易被摧毁,因而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3]。
 
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发儿茶酚胺过量分泌,促凝物质释放,使人体血管收缩,脂质代谢紊乱,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栓塞。
 
另一方面,抑郁、焦虑症患者很多时候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症状,比如胸痛、胸闷、心慌、气急、多汗等,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窒息濒死感。如果患者到医院就诊,病史中焦虑、紧张、失眠、心境低落,思维行为减少等情感障碍常被忽视,很容易会被误诊为冠心病。而作为负性情绪的携带者,当得知自己患有“冠心病”后,无疑雪上加霜,自身地负性情绪会愈加强烈,抑郁及焦虑状态进一步加重。结果最后弄假成真,当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冠心病患者。
 
由于抑郁、焦虑症既是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又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因此,一方面对疑似患者要由精神科及心血管科医师共同进行分析、评估、诊断及治疗,以减少误诊、误治;另一方面,患者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只重视躯体症状,而忽视心理因素的影响,光知道头痛看头,脚痛看脚,自己不会想到要主动去心理科就诊。这样,使得综合内科或心血管科的诊室车水马龙,心理科诊室却“门可罗雀”,恰恰相反,在发达国家,心理科诊室门口“门庭若市”。这种明显的反差说明大多数人受传统医学模式“毒害”颇深。当医者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建议去心理科就诊时,部分患者的态度是拒绝或推辞,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得了见不得人的心理障碍。一些心血管科医生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后给予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治疗,然而患者依从性差,认为疗效不好或担心起副作用自行减量或吃吃停停,而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疗效和维持是以月计算,而不是以日计算的,擅自停药、减药效果自然不会好。
 
所以,分清是“心病”还是"心"的病,临床医生们还需要多谨慎。
 
明明没有抑郁,医生为何让我吃抗抑郁药?
 
在过去的20年里,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都用于了哪些患者?
 
为了寻求答案,来自麦克吉尔大学和马萨诸塞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加拿大魁北克2006~2015年的医疗数据进行了分析,涉及100000名患者和185名医生。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SNRI: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TCA:三环类抗抑郁药。
 
近一半非抑郁症患者,都吃过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而正儿八经的抑郁症患者只占其中的55%。
 
其中,焦虑症、失眠、疼痛和惊恐障碍的患者,分别约占18%、10%、6%和4%;偏头疼、注意力缺陷及消化紊乱者等也是使用抗抑郁药的“常客”。
 
针对这些非抑郁症患者最常使用的抗抑郁药为西酞普兰(29.5%)、曲唑酮(76.6%)、阿米替林(65.1%)与帕罗西汀(35.9%)。
 
至于抗抑郁药在抑郁症的对症治疗方面,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2006~2015年,抗抑郁药应用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比例显著下降。抗抑郁药SNRI、SSRI和TCA的校正后5年风险差异分别为:?9.73%(95%CI,?11.86%~?7.61%)、?3.96%(95%CI,?5.33%~?2.59%)和?2.99%(95%CI,?4.90%~?1.08%)。不过其他类抗抑郁药,尤其是米氮平,应用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比例尚在增加,校正后5年风险差异为2.36%(95%CI,0.32%~4.40%)。
 
抗抑郁药的使用和抑郁症发生率无关?
 
抗抑郁药的使用和抑郁症发生率无关!
 
抗抑郁药的使用和抑郁症发生率无关……
 
大学医院病例医疗中心临床药学专家HeatherCarey认为,一些患者不能或不想就诊专家时,初级保健医师会为其开出抗抑郁药进行睡眠障碍和疼痛等的管理以帮助患者,或许这是抗抑郁药很大程度上应用在非抑郁症患者的原因。虽然这样做或许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感,但经专家的明确诊断再用药也是非常重要的。
 
近期也有各种研究表明,抗抑郁药会增加癫痫、肝损伤、杀人以及卒中患者出血的风险。那么这些非抑郁患者能不能服用抗抑郁药呢?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不过,到底应该如何操作才能避免或减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答曰:选择耐受性好的药物,从低剂量启用,缓慢加量;同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监测。
 
附干货:抗抑郁药物总结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非选择性地抑制NE再摄取,并不同程度地抑制5-HT再摄取。由于副作用及潜在过量死亡风险,已不作为临床首选,目前主要用于用于难治性抑郁患者。
 
常见副作用: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心动过缓、镇静、体重增加及低血压。
 
经FDA批准上市的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地昔帕明、多塞平、去甲替林、氯米帕明等。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可升高5-HT、NE及DA水平,对其他类别抗抑郁药应答不佳的患者使用MAOIs可能起效,尤其是非典型抑郁(主要表现:心境反应性、灌铅样麻痹、对拒绝的过度敏感,还有体重、食欲和睡眠增加)。
 
常见副作用:低血压、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头痛及失眠。
 
经FDA批准上市的有:苯乙肼、异卡波肼及反苯环丙胺。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MAOIs的患者须遵循低酪胺饮食,避免食用成熟干酪、大豆制品、啤酒及某些特定的酒类。同时禁止与5-HT能效应的药物联用,避免5-HT综合征(主要表现:腹痛、腹泻、出汗、萎靡、震颤、精神状态改变及心血管休克)。
 
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抗抑郁治疗一线选择,可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疗效确切,耐受性好。不过SSRIs主要用于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治疗严重抑郁的疗效不及TCA。
 
常见副作用:体重增加、口干、恶心、头痛、睡眠问题及性功能障碍。
 
经FDA批准上市的有: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及氟伏沙明。
 
同时SSRIs也是多种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尤其是抑郁共病或继发焦虑障碍患者特别受用。
 
四、5-HT/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与TCA类似,属于双通道药物,可抑制NE和5-HT再摄取,但选择性更高,耐受性更佳。针对严重抑郁患者,文拉法辛的疗效弱于某些TCAs,但可能优于SSRIs。
 
常见副作用:体重增加、口干、恶心、头痛、睡眠问题及性功能障碍。
 
经FDA批准上市的有:文拉法辛、去甲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及左旋米那普仑。
 
其中度洛西汀已被批准治疗多种疼痛相关的适应征。
 
五、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
 
较弱抑制NE及DA再摄取,不抑制5-HT再摄取,可作为SSRIs治疗出现显著性功能障碍患者的替代治疗。
 
常见副作用:头痛、头晕、恶心、口干、失眠及瘙痒。
 
经FDA批准上市的有:安非他酮。
 
六、其他
 
米氮平:非再摄取抑制剂,通过继发机制发挥5-HT及NE能效应。
 
曲唑酮、萘法唑酮、维拉唑酮及沃替西汀:5-HT再摄取抑制+其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