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催眠 治愈压抑心理疾病特殊方式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1-24 18:50浏览:

 发现压抑的潜意识
 
由于催眠治疗在国内才是近几年内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一般人看来,它似乎是旁门左道。不过,催眠其实也是一种主流的心理治疗方式,由于它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时间,要在特别的场所(最重要的是需要安静)下进行,费用也比较高,所以一般人用得少。
 
催眠最广泛的用途是用来治疗疾病、调节情绪,帮助人们摆脱焦虑、紧张、消沉、恐惧、抑郁等状态,对很多神经症来说,催眠治疗是有疗效的。有一种理论认为,人在儿童时,很多意识与感受不能表达出来,于是被压抑到潜意识,催眠是了解潜意识的一种很主要的方式。发现这些潜意识,可以知道来访者早年受到哪些挫折、冲突与压力,在这基础上治疗与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斯坦福大学催眠临床运用专家综合几十年来人类对催眠的研究结果发现,只有10—15%的成年人极易接受催眠(在12岁以前,80—85%的儿童极易接受催眠);1/5的成人对催眠极具抵抗力;剩下的介于两者之间。
 
专家认为,催眠有其心理学道理,有些人受暗示强,就易被催眠。但理论上,每个人都可能会被催眠,这要看催眠的技巧与方式。或者说,有的人不易被催眠,只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他/她的催眠师而已。
 
特殊的睡眠
 
“催眠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睡眠状态。”专家指出,这种催眠状态,是由催眠师用言语、行为和动作暗示的方法引发而来。此时,被催眠者并不觉得自己真的睡着了,只是把眼睛合上而已。
 
不过,对于催眠师来说,被催眠的人其实很清醒,他/她能很清晰地听到催眠师的声音,感受到催眠师发出的信息与指令,与催眠师对话,并执行催眠师的指令。
 
因此,在这种特殊的睡眠状态下,催眠师的低声细语、姿态、手势等,都足以在被催眠者身上产生强烈的效果。在催眠师的命令下,被催眠者会做出某些动作、行为,甚至对其植物神经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诱导出恶心呕吐、出汗、心跳加速或减慢、血压升高或降低等。专家指出,这是催眠为何能治病的原因之一。
 
特殊的感应
 
此外,还存在一种令人费解的心理现象:在催眠状态下、甚至醒转以后,被催眠者和催眠师之间,保持的一种特殊的感应关系。
 
专家指出,正是这种特殊的感应关系,使催眠性睡眠与自然的睡眠状态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催眠性睡眠可以睡得很深,对外界刺激不起任何反应,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叫喊、环境多么嘈杂,都无法使其醒转,甚至用针刺,他/她也感觉不到疼痛。
 
当然,虽然被催眠者对外界的嘈杂与刺激无动于衷,催眠师却可以易如反掌地随时让他/她醒来。而对于催眠状态下所发生的一切,被催眠者在醒转后,可能全部不记得了,或者大部分都被遗忘了。
 
更神奇的是,在标准的催眠状态下,催眠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对被催眠者未来的行为是有影响的。催眠师甚至可以让被催眠者在醒转以后去做某件事、并得到执行,而被催眠者本人却并不一定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这种特殊的感应对被催眠者产生的心理暗示,可能也是催眠能治愈心理疾病的一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