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青少年自杀原因是什么?学习压力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1-05 10:33浏览:

 2008年9月1日到9月4日开学的前四天内,上海杨浦、浦东、长宁等地区连续发生四起中小学生坠楼自杀事件,造成三伤一死的严重后果。看到父母抱着孩子的尸体放声痛哭、悲痛欲绝的样子,我们内心在被深深震撼的同时也在为这些早谢的花朵感到无比的惋惜。
 
事实上,近年来,青少年(包括大学生)自杀已经不是个别的新闻事件,去年上半年至今已有30余例大学生自杀案例发生,更令人忧心忡忡的是,还有18%的中小学生、38%的高中生、14%大学生存在严重程度不等的自杀想法。
 
据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中国CDC)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权威数据显示:自杀是中国15-34岁年轻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每年200万自杀未遂者中2/3在15-34岁,且几乎未接受过心理评估或治疗。
 
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的巨大损失,青春生命中所有的美好和可能因为自杀而嘎然而止,而且也使家庭和社会蒙受巨大损失,据统计,每个自杀身亡的人周围会有6~10位亲友受到冲击,自杀者遗属自杀的几率比一般人群高出近3倍,青少年自杀造成父母、亲友、老师和同学的精神痛苦是长久延续而难以弥补的。
 
痛定思痛,人们会追问:青少年为什么会自杀呢?一般,人们总会习惯性地想到许多外部因素,例如青少年与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受到老师批评、学习成绩考砸了、受到同学羞辱等。但是,研究发现,偶然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只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促发因素,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是内在的,包括长期的家庭养育环境不佳、适应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以及精神疾病。特别是家庭养育环境,是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
 
养育环境不佳(或称为功能失调)的家庭特征:
 
1、父母精神健康状况欠佳或患有精神疾病,如父和/或母患有抑郁症、物质滥用、具有反社会行为倾向等。
 
2、家族自杀史,自杀行为倾向本身能够独立于精神障碍而在家族内部传递。
 
3、有暴力倾向的家庭,青少年曾被暴力侵犯或性虐待。
 
4、家庭互动模式障碍,例如,父母之间长期存在矛盾冲突,经常争吵,家庭气氛紧张,亲子关系是拒绝的、不一致和不确定的,家庭凝聚性差;或父母过于专制或怯懦无能,缺乏威信,父母-孩子之间缺乏支持性的交流、共同相处时间少,对孩子监督不力;或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和行为表现期待值低或过高,忽略孩子的情绪变化,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5、家庭时常搬迁,导致“漂浮不定”、环境陌生。
 
另外一点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自杀常常还和其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同时发生,例如:暴饮暴食、豪饮、抽烟、暴力、没有保护措施的性交,所有这些行为的共同危险因素都包括上述长期不良的家庭学校养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