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精神病治疗中,过分看重自我调节有害无益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02 20:07浏览:

 在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中,很多患者都会抱着一个普遍的心态就是
 
四处询问各种能够接触到的专业医生,希望他们有个什么“秘方”或者是专业设备,能够三下五除二搞定一直困扰他们的疾病。
 
这种心态不在少数!
 
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种心态某种程度上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对于患者来说,迫切治疗疾病的心理都能理解。
 
但有些患者却是看重了,将自己的病情全盘寄托给“自我调节”。
 
先不说“自我调节”是否真的能够对疾病达到应有的效果,单说这种在一棵树上吊着的治疗理念就有待商榷。
 
此前,笔者也和大家聊过,关于精神类疾病治疗中,自我调节的一些能够做到的以及不能够做到的。
 
但如今,有时候依然会有一些前来咨询的朋友,询问是否可以依靠自我调节来实现病情的好转,甚至是治愈。
 
答案只能说,想多了!
 
话难听,但起码不会给你个棱模两可的浪费时间的答案,而对于自我调节,我们可以说再治疗阶段,一定的自我调节是有利于治疗的。
 
但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自我调节上的做法,却是有害无益的!
 
为什么?
 
因为对于精神类疾病来说,本质上属于病理反应,单纯依靠机体自我调节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只会停留在表皮上,根本无法达到“病根”。
 
如果一味的放大“自我调节”的作用,很多时候的结果就是——
 
轻度变重度,急性变慢性……
 
如何区分自我调节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对于自我调节,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什么叫做真正的自我调节,更别说从数量众多的选项中挑选出合适的那一个。
 
良好的自我调节,应该是建立在系统、正规的治疗过程上一种辅助治疗方式。
 
应该是“定制”,而不是“照葫芦画瓢”!
 
说自我调节是“定制”原因在于,并非所有的所谓自我调节都是适合患者自己的病情,甚至可以产生效果的。
 
而说“照葫芦画瓢”则是因为,现如今80%的才用过自我调节的患者都是这一种情况,只是搬过来用,却忽视了自己病情的实际需求。
 
所以,针对不同的病情要所有取舍:
 
1、社交,聊天。
 
这类注重交际,交谈的自我调节方式,一般比较适合于抑郁症这类的患者,因为本身对于抑郁症来说,患者自身往往是因为内心积压负情绪过多导致的。
 
所以,通过这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患者逐渐打开心扉,为内心的负情绪找一个宣泄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一般我们建议“听众”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心理,以免疏导患者不成,却被患者的负节奏给带到沟里去了……
 
2、运动,肢体类舒展。
 
对于运动类的调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比较适合躁狂症,失眠症、神经衰弱这类的疾病患者。
 
这类疾病的典型特征就是,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兴奋甚至是亢奋状态,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通过一定的运动,来分担一部分“精力”,让患者不会讲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病症上。
 
当然,对于运动式的调节,对于抑郁症这类患者来说,就要区分对待了,因为有些抑郁患者可以接受运动调节,并且能够受到一些效果,但是对于另外一些抑郁患者来说,本就不愿意动,在强迫他们运动,只会适得其反。
 
3、读书阅读,偏向安静类兴趣调节。
 
读书阅读这类偏向安静类的自我调节,本身是希望患者能够通过阅读文字,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逐渐恢复一些常规的基础。
 
所以,这类调节只要患者自知力、自制力还算过得去,都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自我调节选项。
 
不过,要注意的是,给患者挑选的阅读书籍不能随意,尽量选择一些具有自我启发,正能量的文字。
 
4、饮食类自我调节。
 
在饮食类领域的自我调节,其实很多时候比较偏向于“食疗”,比如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说,多食用一些海鱼这类海产品是因为ω-3脂肪酸。
 
在海产品中,藻类植物、软体动物及鱼类,很多都含有ω-3脂肪酸,而ω-3脂肪酸能够参加磷脂膜合成,多补充一些,对精神分裂症这类精神疾病有益无害。
 
再比如抑郁症类患者。
 
这类患者在夏季也可以尝试多补充一些色氨酸,而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一般有豆腐皮、黑芝麻、肉松这类。
 
原因在于人体内含有的色氨酸成分多,往往就会让人感受到高兴这类情绪,而一旦色氨酸减少,可能就会引发抑郁的这类负情绪出现。
 
当然了,对于食补这类的自我调节,我们同样不能把它视为救命稻草,因为本质上,想要通过食补的方式来获取足量的对疾病治疗有益的元素,基本属于天方夜谭。
 
对于食补调节,我们可以将之视为多多益善的一种辅助手段。
 
说了这么多,其实笔者的意思就一句话:
 
治疗精神类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正规医院的系统治疗,对于自我调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来辅助治疗,但是,不能过分看重、放大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