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服用抗精神病药,这5处地方你得注意!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02 19:51浏览:

 在精神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定时、按量、按需服用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治愈程度好坏的。
 
所以,对于服药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不论是对于患者还是患者的家属都是需要非常清楚的。
 
因为,对于药物来说
 
服用多了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严重的直接致死;而服用剂量少了,可能会产生不了该有的效果;
 
那么对于服药阶段,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出现患者拒绝服药,需要耐心劝服
 
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类疾病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都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很多患者在治疗阶段,其实是不承认自己有疾病的,自然而然的会出现拒绝服药的情况。
 
而面对这一种情况,患者家属基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第一,耐心劝服,对于患者情绪较稳定的,患者家属可以尝试采用劝服的方式,让患者主动服药。
 
第二,采用一些非常规方式,有些患者在拒绝服药时,可能会情绪激动,甚至会有一些动作上的抗拒,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用一些手段,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把药物服下。
 
这类情况,实际中比较常见,但是一般在药物生效后,患者亲身感受到疗效后,基本上都会慢慢接受服药。
 
按时、按量、按需服药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来说,按时、按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本质上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所以,在这一阶段上,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家属,都要对患者灌输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最好是能够让患者产生服药的自主性。
 
了解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不良反应、禁忌
 
针对不同的体质,有时候患者服用的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或者是不良作用。
 
这些副作用中有些是属于正常或者轻微的反应,可以通过反馈主治医生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抵消掉。
 
比如,服用抗抑郁药可能会因为体质不同产生肥胖,或者是嗜睡,精神不振等情况。
 
而这类情况,很多都可以用相应的药物抵消掉。
 
同时,在服药阶段患者或者患者家属,都应该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者是禁忌了解清楚。
 
这样做是因为,可以在患者服药后对于一些反应能够做出及时的补救措施,以防止因为对不良反应的不熟悉,造成药物不匹配而继续服用后,产生严重后果。
 
不能擅自增、减、停、换药
 
在任何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擅自增、减甚至跟风换药都是大忌。
 
因为本身抗精神病药,由于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所以在剂量上会有严格的把控,多一点,少一点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
 
如果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擅自增减药物剂量,甚至是更换医嘱以外的药物,所产生的后果根本无法预测,万一出现严重情况,患者也只能打碎牙齿自己咽。
 
当然,如果患者在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或者药物的效果不明显,可以反馈主治医生进行重新检测。
 
看看是否需要减药,或者增加剂量,甚至是更换新药。
 
谨防患者假服药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来说,此前说的抗拒服药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会出现假装服药的情况。
 
即,将药物隐藏起来(舌下、牙缝)假装已经服用药物,但是回过头就会突出药物。
 
这类情况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见。
 
所以,在服药阶段,患者家属或者护理人员针对具有这类情况的患者,应该做好检查环节,必要时需要当面看着患者服药,并检查患者的口腔,以防止患者假服药,甚至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