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医学的进步和民众健康知识的普及,也让以往被忽略的精神心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并且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但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临床心理科还是一个相对新兴和陌生的科室,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精神卫生知识相对贫乏和落后的环境下,许多人并不清楚心理疾病究竟意味着什么?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帮助和治疗?
在此,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就这些常见问题做出简短答疑,希望能对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朋友有所帮助。
Q
什么是心理疾病?患了心理疾病就是“疯子”吗?
专家说:
心理疾病也就是所谓的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轻微到失眠、普通的心理压力、情绪失调,严重到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都属于广义的精神障碍范畴。
所谓的“疯子”,从专业角度来讲主要是指精神分裂症等丧失自知力的、行为失控的重型精神障碍患者,只占精神障碍总数很少的一部分。
心理疾病其实是一种脑部的功能失调性疾病,有相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高血压、糖尿病、肺炎等躯体疾病一样,患者和家属对于疾病的发生不负有责任,发现疾病应早诊断、早治疗,经过规范化的治疗也能够康复。
Q
心理疾病为什么要用药物治疗?
专家说:
经过现代生化研究的结果显示,心理疾病患者脑部某些神经递质会发生紊乱,这些神经递质影响、甚至是控制着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反应。这种神经递质紊乱想要单纯通过心理疏导和调节得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是很困难的,而药物的作用就是直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快速有效的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所以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的药物安全吗?会不会有成瘾性?会不会含有激素?
目前心理科常用药物大致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抑郁和抗焦虑药、安定类药物、情绪稳定剂和中成药,与早先的第一代的精神科药物相比,第二代药物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长期使用不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因其能够辅助改善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甚至还能对心脑血管等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这些药物当中仅有安定类药物存在成瘾性,但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是可以避免成瘾的。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对脂质代谢有影响而轻微增加体重,让患者误以为含有激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Q
吃药要吃多长时间?
专家说
对于心理疾病而言,规范化的治疗疗程包括三个阶段: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
以抑郁症治疗为例,急性期治疗3个月,巩固期治疗3-6个月,维持期治疗6-12个月。
由于心理疾病多属于慢性、进展性、易复发的疾病,规范化的治疗能有效的将复发概率降至最低。
Q
为什么一些找不到原因身体不舒服也需要看心理医生?
专家说
身体和心理反应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很多查不出原因的躯体不适(包括:头痛、头昏、耳鸣、心悸、胸闷、胸痛、腹痛、腹胀、四肢疼痛、性功能减退等)很可能与心理、情绪、睡眠因素有关,这些躯体症状很可能提示着心理疾病的存在。
Q
心理疾病应该接受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专家说
一般而言,重型精神障碍,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等在急性期应首先接受药物治疗,待症状基本缓解后再辅助心理治疗。
程度相对较轻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症、轻度和中度抑郁症、适应障碍、单纯睡眠障碍等一般采取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方式。由于心理治疗起效慢、耗时长、影响因素复杂等局限性,一般不单独使用,更不能取代药物治疗。
Q
什么是抑郁症?
专家说
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疾病。
很多人常常把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相混淆,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众多情绪感受失常的并发状态;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的抑郁情绪,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等症状。
Q
什么导致了抑郁症?
专家说
抑郁症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不要靠想当然自己给自己“诊断”、“对症”下药,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医学界关于抑郁症的成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郁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以及药物滥用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Q
抑郁症要怎么治?
专家说
治疗抑郁症最方便快速的手段依然是药物治疗,不要害怕吃药。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很多,大多是针对体内化学系统的。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基本都是针对大脑内单胺类递质,比如5-羟色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最著名的药物“百忧解”(氟西汀)的作用机理就是阻止神经细胞从突触中摄取5-羟色胺,使得突触里可用的5-羟色胺数量增加。
注意,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请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在确诊的前提下服用,不要自己觉得“心情不好”就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