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惊!精神障碍成为世界第二大疾患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5-18 18:11浏览:

 《南方周末》前调查记者朝格图跳楼自杀,华硕CFO张伟明烧炭自杀,政府部门厅局级干部跳河自杀……近年来,抑郁症不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医学名词,而成为时常见诸报端的“生命杀手”,带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其中既包括事业有成、前途看好的官员、企业家、学者等社会知名人士,更有无法面对竞争压力的大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抑郁症被称为精神科的“感冒”,有统计显示,70%的人一生中至少体验过一次抑郁心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11%,有3.4亿抑郁症患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
 
  但与日益肆虐、不断蔓延的抑郁症高发势头相比,目前我国对抑郁症的治疗和干预却显得相当乏力:患者在心理门诊渴望得到心理疏导,却每每面对“只开一堆药”的匆匆结局。而全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关怀和抚慰,也停留在相对无知的原始状态,使得身陷病情困扰的抑郁症患者更加无助和绝望。
 
  肆虐:全国1.73亿人不同程度患有精神障碍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一些患者因情绪消沉,呈现闷闷不乐、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的反应,甚至自杀企图或行为。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高压力、高强度的社会工作节奏,加上心理疾病常识的不够普及,近年来中国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持续高发。目前中国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约有1.7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其中抑郁症是重要组成部分,不乏患者因病自杀身亡。南京脑康中医院应锐平教授指出:抑郁症损伤的是细腻、精华的心智功能,即脑力劳动的强度越大,抑郁症的损伤程度越高。“在目前社会节奏快、社会压力大以及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高功能的心智活动也逐渐加强,抑郁症对人们的损伤程度越发得以彰显,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尴尬:临床治疗中轻综合治疗、重药物治疗
 
  “我想要的是和医生倾诉解开心结,不是塞给我一大堆药让我吃。”一位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小丽(化名)表示,去医院看病时医生让她做一份人格量表,就据此开药,根本不听倾诉,“心理医生简直像药店售货员”。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必要时借助仪器治疗,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诊疗效果。“临床上单纯药物治疗有效率在60%,但双管齐下可达到75%。不过目前中国抑郁症患者还是以接受单纯药物治疗为主。”
 
  心理医生作为心理疾病诊疗的“王牌军”,“重开药轻诊疗”已成为临床多发现象,开大处方的情况也难以避免。
 
  按照心理诊疗常规标准,单例病人首诊时间应达到40分钟,复诊时间至少20分钟,综合算来一位心理医生一上午不上厕所不休息,接诊数也不应超过10人。然而记者了解到,有些心理医生在出门诊时一上午能看30多名患者,大量压缩问诊时间,也被一些患者吐槽“除了开药积极,剩下啥都不问”。
 
  瓶颈:人才奇缺+讳疾忌医
 
  虽然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6%左右,但50%的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能够消失,社会功能能够恢复。
 
  然而,与充满治愈希望相对的,却是诊疗人才的奇缺。在中国临床医生约270万,其中从事精神科的只有2万多,还不到总额的1%。“然而从医疗体系的社会经济负担来看,中国目前精神疾病要花掉社会经济资源的10%以上,人才配置与社会实际所需严重不匹配。”
 
  而不受重视、收入偏低等原因,也导致大量精神病医学人才流失。目前中国接受正规系统训练的医学工作者中,只有20%左右从事一线应用治疗工作;而美国接受正规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有20万人,90%都活跃在一线应用治疗领域。
 
  目前在精神疾病诊疗行业多见的“速诊医生”和“光开药医生”,也容易引发心理疾病患者的不信任,进而从临床脱落到社会,面临非正规咨询耽误治疗的风险。
 
  除此之外,民众对于心理疾病的偏见和耻感也成为延误治疗的重要因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显示,
 
  目前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导致首诊误诊率较高。而“谈抑郁色变”的现状,也使民众戴着有色眼镜审视患者,患者自己也易讳疾忌医。
 
  难题:抑郁症的反复,都可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有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抗抑郁治疗。而抗抑郁药物一般在治疗后两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应服用足够疗程抗抑郁剂。急性期一般治疗时间为6-8周,病人不能刚服药觉得没作用就擅自停药。如果急性期的治疗维持不下来,病情就更容易反复,想要控制病情和再次服药就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