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幼儿泌尿系统生理特点
人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和尿道组成。体内代谢产物大部分由泌尿系统排除,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器官和内分泌器官。
(1)解剖特点
①肾脏:肾脏是一对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腔后上部的脊柱两侧,形如蚕豆。约平第1~4腰椎,右肾略低于左肾。新生儿肾脏呈分叶状,表面凹凸不平,到一岁以后渐变平。婴儿肾脏相对较成人大,位置较低。故2岁以下小儿肾脏容易们及。肾小管的发育主要在生后完成,到青春期后期近端肾小管长度才达到成人水平。
②输尿管: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于扩张、尿潴留及感染。
③膀胱:新生儿的膀胱位置较高,当膀胱充盈时可达下腹部。婴儿膀胱粘膜柔软,膀胱三角区肌肉薄弱,膀胱粘膜下输尿管较短而直,很容易造成膀胱输尿管返流而诱发泌尿系感染。婴儿期泌尿量相对较多,膀胱容量较小,故排尿次数多。膀既受脊髓和大脑控制,在正确教养下,到一岁半左右可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
④尿道:女婴尿道较短(新生女婴约1cm左右),外口暴露在外,且与肛门接近,容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尿道较长,但常有包茎存在,积垢后易引起上行性泌尿系感染。
(2)生理特点
肾脏由100万~4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含有肾小球及肾小管。胎儿9~12周形成肾脏,开始泌尿,但未行使功能。36周时肾脏发育完全,故36周以后出生的早产儿肾单位不再增加。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小儿的肾脏有个逐渐发育的过程,足月儿出生时肾脏已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储备能力差,调节机制不够成熟。新生儿期肾脏的滤过能力只有成人的1/4(成人为每分钟125ml/m2),6个月到1.5岁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肾单位像一个过滤的筛子,血液通过它时将废物滤出,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②肾小管的功能:肾小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回吸收原尿中的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其次是分泌H+、K+及有机物和排泄废物。肾小管的重吸收与肾小球滤过率有着密切联系,随着肾小球滤过量的增减,肾小管的重吸收亦有增减。早产儿肾小管功能尚不成熟,易出现微量蛋白尿、糖尿和氨基酸尿,而足月儿氨基酸及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正常。但由于新生儿钠的重吸收主要在远端肾小管,在钠摄入过大时不能迅速排钠,而易致水肿;当钠摄入不足时(每日低于3mmol/kg),可出现低钠血症。相反,新生儿头10天对钾的排泄能力较差,有高钾血症倾向。
③酸碱平衡:新生儿已具有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生后2周时尿pH值已能达到成人水平。婴儿在正常情况下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已达最高限,因而在病理状况下不足以应付额外的负担,易出现酸中毒。
④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成人尿的渗透压可在40-1400mmol/L范围。出生婴儿对尿的稀释能力接近成人,可将尿稀释至40mmol/L。但浓缩能力比年长儿及成人差,尿最高渗透压仅达700mmol/L。在正常情况下,婴儿的这种浓缩能力的缺陷并无重要影响,但经常处于负荷过重的状态,一旦出现病理或应激状态时则易脱水,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⑤内分泌功能:新生儿肾脏已具备内分泌功能,可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新生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量均高于成人,生后数周内渐降低。前列腺素,尤其前列腺素E。在脐带血中含量较高,有扩张血管作用,参与肾血流量的调节。胚胎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多,出生后随着血氧分压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