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定义与原因
便秘是排泄物变化中第二常见的情形,其定义是排便次数减少,硬度增加而发生排便困难的状态。便秘的原因也很多,较常见的包括有先天性巨肠症、肠壁神经不足引起之肠蠕动不良,甲状腺机能温低症等等。正常的小孩在六个月大后发生便秘的情形也很常见,大都是饮食不当所引起,如水分或纤维质不足,牛奶摄食过多或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摄食过量都会造成大便变硬,加上婴儿往往等到非解不可才解,且愈硬愈不敢解,造成恶性循环。较大的小孩除了饮食问题外可能因运动不足,环境改变或心理问题而发生便秘,便秘的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行。
①若是因疾病引起的便秘,须靠医师来诊治。
②调整食物--增加水分和纤维的摄取。六个月后即可用菜泥佐以麦糊或稀饭喂食。水果光给果汁,纤维还是不够,须给予果肉压碎喂食。
③药物治疗--用甘油**是救急之用,偶一为之可以,不可常用。另外也可由医师开软便药或促进肠蠕动的药,慢慢调整回来。
④训练固定排便的习惯--这是釜底抽薪的方法,让小孩固定时间(大部分以饭后为宜)去坐马桶,若能每天排空,保持直肠的敏感性,就不易产生便秘。
(8)排泄物的颜色
排泄的颜色与食物有密切关系,正常时大多呈黄色、棕色,放愈久颜色愈暗。婴儿期的墨绿色则是因奶粉中含有铁质所致。其他属不正常,较有意义的变化包括如下:
①排泄物呈白色颗粒状,表示对所摄取的食物无法消化所致。
②灰白色的排泄物出现在有黄疸的小孩身上,表示此黄疸量肝脏疾病或胆道阻塞引起之阻塞性黄疸。
③如沥青状的黑色排泄物,表示上肠胃道有出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