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愈来愈多早产儿存活下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就增多了。大部分病例发生在体重少于1500克的早产儿,尤其在最初10天内曾经在高浓度氧气的保温箱中之婴儿,更容易发生这种病变婴儿的视网膜尤其是预测的周边血管,要到出生后才完全发育。在血管形成期会对高浓度氧气和其它因素起反应,产生血管收缩后阻塞,阻碍了正常血管的生长,导致微血管增殖,产生新血管长人玻璃体中,玻璃体出血后视网膜产生剥离。严重者晶体后方的空间完全被纤维组织充满而丧失视力。眼睛小而凹陷,瞳孔变白、角膜水肿、有流泪及并发青光眼的情形。
治疗上,大部分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自动消退。严重的病例,可用激光治疗或玻璃体视网膜的显微手术治疗,另外对周边视网膜还可选用冷冻治疗。
⑥先天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是眼球胚胎发育异常,在出生时即发病。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原发性或婴儿性青光眼,即伴有前房隅角异常及无虹膜之青光眼。其二为伴有全身异常如神经纤维瘤或母斑症的青光眼。不正常的胚胎组织阻挠房水排出之系统,引起眼压升高,造成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及凹陷。人类在3岁以前眼球仍在发育伸展,所以眼压增高导致眼球变大,就是俗称“牛眼”。因此当婴儿有角膜上皮水肿,呈毛玻璃状,角膜直径超过10.5-12毫米以上、畏光易流泪、眼睑症痉挛等症状,就必须怀疑是否患有青光眼。
婴儿型青光眼为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多于女,75%为两侧性。测量眼压最好不要使用全身麻醉,因为有些药物会影响眼压的数值高低,确定诊断后及早手术治疗。手术后仍然需要仔细追踪测量眼压及角膜直径大小,以便有效地控制青光眼。
⑦角膜白斑
在先天性角膜中央白斑的婴儿常伴有单侧或双侧严重的眼内异常。常见的白斑类型是角膜内皮基底膜缺损且有虹膜粘连,此病常伴有青光眼。如果虹膜和小晶体粘连在角膜上,玻璃体网膜异常也同时存在。为了防此弱视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内施行角膜移植,手术后仍应积极的从事视力的重建。
⑧视网膜母细胞瘤
是一种恶性瘤,在出生时即可见到,多半是在一岁半左右发现。其特征是眼内的肿瘤为多发病灶,约1/3患者两眼发生。此种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自体显性遗传,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很少是遗传性的,常是散发性且不遗传给下一代。
当肿瘤被诊断出来时,大部分肿瘤已长进玻璃体,由瞳孔见到黄色反光,称之为“猫眼”。也有病重是因视力模糊及发生内斜视或外斜视而就诊,而这时肿瘤通常已经相当大,须做眼球摘除术。如侵犯到视神经必须再做放射线治疗。
⑨斜视
满月前的婴儿,偶尔眼球转动肌肉不协调造成斜视,这种情形不需要特别注意。三个月以后,他的两眼协调功能已发育良好,而且看东西所需的立体感已经开始发育;如果年满六个月的宝宝两眼视轴尚不平衡,必须放大瞳孔检查屈光状态,了解调视机能与斜视的关系。此外也可检查是否有其他眼疾,如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疾病等,使得幼儿们于使用健康的一只眼。斜视发生的概率大约是2%。如有斜视,必须在眼睛成长发育期,即五、六岁以前矫正,以求良好的视力与立体感以及正常的外观,否则斜视可能会成为弱视。
此外,假性斜视乃是外观上好像斜视,事实上双眼为正视眼。这是由于眼球内皮肤过分加厚的缘故,或是由于宽扁的鼻梁,或眼缝较狭窄,造成眼球内侧薄膜被逮住,所以看起来像斜视。假性斜视会随孩子长大而逐渐正常。
⑩眼睑内翻
婴儿的下眼皮皱折,睫毛往内翻转造成睫毛倒插的现象。因为正常有泪水滋润,不会造成角膜炎。如出现眼球充血、角膜炎等。情况,则应使用药物治疗,多半在孩子稍大时就会痊愈。如果症状持续且造成角膜搬痕则必须考虑手术治疗。
鼻泪管阻塞
正常鼻泪管于出生后数星期就可与下鼻道相通。如果没有相通时,便造成溢泪的情形,甚至有泪囊发炎及脓性分泌物的出现。一般均使用抗生素局部点眼治疗,加上每天按摩孩子的泪囊,大多数病人到了六个月至周岁就会改善。如果的泪管仍然不能畅通就需要用探针贯通,少数严重的病例并没有形成鼻泪管,便需要以手术治疗了。虽然婴幼儿较不能与医师良好合作,但是凭借病史及细心的观察,可以得知幼儿的视力。对于有异状的眼睛,希望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