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娃脑壳磕大包 爹妈必须知道8个坏消息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9-27 08:03浏览:

从诊断到治疗,甚至啥时候能回去上学都有——19条推荐指南为你详细解说娃磕到脑袋后的那些事儿!

缘起:大人脑袋会开花,小孩儿更危险!

推荐:十九条推荐重点,医生快快了解!

实用:磕到脑袋怎么办?家长们看过来!

思考:指南不过是文字,实践才有意义!

缘起

大人脑袋会开花,小孩儿更危险!

没有那个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磕了

磕得不巧,磕着脑袋可不是闹着玩的!

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包括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等在内的颅脑损伤是美国儿童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1],而在中国因为意外伤害和中毒所致的死亡占1~14岁儿童死亡的41.20%~50.91%,其中颅脑损伤是意外伤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2,3]。

正所谓,大人脑袋会开花,小孩儿更危险!可是,如果孩子真的磕到脑袋了该怎么办?

“呼——”吹一口气让痛痛飞走显然不够……

目前国内外针对成人“脑袋开花”问题的指南、专家共识不少,但对于更容易“脑袋开花”的孩子,却并没有一份指南告诉医生和家长,究竟宝宝磕到了脑袋该怎么办。

由于懵懂的儿童较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更差,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尚不够完善,颅脑损伤后的表现和预后与成年人也有很大区别,因此这样一份相关的指南亟待推出。

Fig1.2指南发表在JAMAPediatrics后得到了编辑推荐

最近,这一问题最近有了零的突破——2018年9月4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在JAMAPediatrics(IF=10.769)上在线发布了第一份关于儿童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TraumaticBrainInjury,mTBI)诊断与处理的指南[4],并得到了编辑的特别推荐。同时发表的还有相关的系统回顾[5]以及评论文章[6]。

Fig1.3同时发表的系统回顾以及评论文章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迄今为止第一份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相关指南都说了点啥!

推荐

十九条推荐重点,医生快快了解!

这一指南基于1990年1月至2015年7月31日的证据,涉及儿童mTBI的诊断、预后、管理/治疗等内容,最终形成了19条相关的推荐意见;

回答了关于影像学检查、症状量表的使用、风险及预后评估、症状治疗和管理、对患者和家庭的指导、重返校园的时机等一系列的问题。

除了推荐建议的主要内容之外,制定指南时还对每天建议的证据等级以及推荐强度进行了评价。

Fig2.1文献筛选流程

这19条推荐的涉及到了儿童mTBI的许多细节,而指南的共同作者共同作者之一、来自美国CDC的MatthewJ.Breiding,PhD,为我们划了个重点[7]:

■避免常规使用影像学手段诊断儿童mTBI:根据指南,对可能患有mTBI的儿童临床应该评估多种危险因素,以避免与辐射暴露、镇静相关的可能风险。

■在诊断中使用经过验证的、适合其年龄的症状量表:例如,脑震荡的标准化评估(StandardizedAssessmentofConcussion)不应该是用于诊断6至18岁儿童mTBI的唯一手段。

■评估后续康复的风险:包括mTBI或其他脑损伤的病史、受伤后症状严重程度以及个人史和家族史,比如学习困难以及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等。

■指导患者及家长开展适合患者的恢复活动:指南指出,如果患者在休息时已经没有症状并且参与运动的能力逐渐增加,那就应该建议患者逐渐恢复到患病前的活动水平。

实用

磕到脑袋怎么办?家长们看过来!

Fig3.1指南帮助改善年轻患者的治疗

当然,这份指南主要是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指导,因此稍显晦涩。而绝大部分父母更想知道的是自己在孩子受伤的时候能够做些什么。

因此,美国CDC开展了一项“小心碰头”(HEADSUP)的项目[8],为广大父母提供了许多背景知识与实用建议。

Fig3.2小心碰头!

Q:什么是脑震荡/轻度脑损伤(concussion)?

A:做家长只会“把痛痛吹走”可不够!

脑震荡是一种影响大脑正常运作的脑损伤,可以由头部打击、冲撞或摇晃引起。此外,可能引起头部和大脑快速前后移动的身体碰撞也可能导致脑震荡。

即使是看起来很轻微的撞击,也可能对头部造成严重的后果。脑震荡对于幼小的、正在发育的大脑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需要被孩子和家长正确对待。

Q:我怎么发现孩子有没有脑震荡?

A:做一个细心的家长!

脑震荡不像普通的外伤能够被“看”到。

脑震荡征象和症状可以在受伤之后立即出现,也可能在受伤后数小时甚至数天之后才被注意到。大多数脑震荡发生时并不会出现意识丧失,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或感觉症状,注意聆听孩子的说的话,比如他/她有时就会说“感觉不对”。

儿童和青少年是脑震荡风险最大的人群之一,如果孩子报告下列一种/多种脑震荡症状或家长发现了以下症状——别耽误,赶紧去看医生!

1家长若注意到这些征兆,长点心!

看上去很茫然或被吓傻了

对于各种事情感到困惑

回答问题的时候很缓慢

总是重复同样的问题

无法回忆在打击、冲撞之前或之后发生的事情

失去意识,即使是短暂地失去意识也应该被严肃地对待

表现出行为或个性的变化

忘记课程表或做作业

2孩子告诉你有这些症状,要当心!

思考:难以清晰地思考或集中注意力

记忆:记忆迟钝、朦胧、模糊或昏昏沉沉

生理:头痛或感觉头部有“压力”、恶心呕吐、平衡有困难或头晕、疲劳或感觉很累、视物模糊或重影、对光线或噪音敏感、麻木或刺痛感、“感觉不对”

情绪:烦躁、悲伤、紧张,比平时更加情绪化

睡眠:昏昏欲睡、睡得比平时更多或更少、难以入睡

3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去急诊!

一个瞳孔比另一个瞳孔大

嗜睡或无法叫醒

头痛不断加重、没有缓解

虚弱、麻木、不协调

反复的恶心呕吐

言语不清

惊厥或癫痫发作

不认识人或地点

不安或激动的情绪加剧

不同往常的反常行为

失去意识,即使是短暂地失去意识也应该被严肃地对待

此外,脑震荡的儿童或青少年不应在受伤发生的当天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直到获得专业人员的允许。在此之前,这些患儿不应该参与体育课、体育比赛或休闲体育活动。

Q:我家孩子脑震荡了,我该怎么办?

A:临危不乱、耐心照料、充分交流

立即寻求医疗救助:专业人员可以确定脑震荡的严重程度以及孩子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活动,包括运动和学习。

帮助他们慢慢恢复:如果发生了脑震荡,孩子的大脑需要时间来恢复。在恢复过程中,孩子可能需要限制某些活动,包括运动和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例如学习、在电脑上工作或玩游戏。这些活动可能会导致脑震荡的症状(如头痛或疲倦)再次出现或恶化。在脑震荡之后,应该由专业人员指导监测孩子的身体和认知活动。

和孩子一起了解脑震荡:与孩子讨论他们的病情,如脑震荡的潜在长期影响以及过早恢复正常活动,特别是运动和学习,可能带来的风险。

Q:脑震荡之后,还能回去上学吗?

A:能,但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事。

脑震荡后再次返回学校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获得所需的支持。家长应该和孩子的老师、校医、体育老师等讨论孩子脑震荡的病情和症状。孩子可能会因为不能立即运动或者无法跟上学业,而产生沮丧、悲伤、生气等负面情绪,也可能在同龄人中感到孤立。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随着孩子症状的逐渐减轻,可以慢慢减少额外的帮助或支持。

总的原则是在不加重脑震荡症状的前提之下逐步恢复运动和学业。

具体说来,脑震荡后再次返回学校的孩子可能需要:

根据他/她的需要,充分休息

减少上学的时间

在考试或做作业时,给他/她更多的时间

接受学业上的帮助和/或减少花在读书写字或电脑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