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新生儿疾病-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3 08:12浏览:

四、新生儿败血症

病因

病原菌入血。
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为大肠杆菌;

感染途径

早发型——
①生后7天内起病
②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
③常有胎膜早破、宫腔内感染等病史
④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

晚发型——
①出生后7天后起病
②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③常有脐炎、肺炎或皮肤粘膜等侵入
④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五不一低下”;最重要特点:体温不升!
特异表现——黄疸、肝脾大、出血倾向、休克;

  续表

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WBC<5×109/L或>20×109/L、粒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

2.细菌培养

血培养:阳性可确诊,但阴性结果不能除外诊断;

3.急相蛋白

C反应蛋白(CRP)感染6~8小时内即上升。
CRP≥15ug/ml提示败血症。

治疗

葡萄球菌感染:宜选择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G-杆菌:宜选用氨苄青霉素或第3代头孢菌素。

 

五、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硬肿症)

病因

寒冷季节,未保暖;

发病机制

散热多、产热少(棕色脂肪少,缺乏寒战产热方式);

临床表现

“五不一低下”;
低体温(重度<30℃←中度→35℃≤轻度);
皮肤硬肿

治疗

1.复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轻、中度:6~12小时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重度:在12~24小时恢复正常。

2.热量和液体补充:开始热量50kcal/kg/d;
输液量60~80ml/kg/d。

六、新生儿溶血病

病因

母儿ABO血型不合

母儿Rh血型系统不合

发病机制

母亲是“O”型血,胎儿为“A”或“B”型血;

母亲为Rh(-)胎儿为Rh(+)

多见,多为第一胎发病

少见,多为第二胎发病

临床表现

早期出现黄疸(出现早/上升快)
贫血(溶血)
肝、脾大(髓外造血)

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辅助检查

血型(首选)

免疫血清学(确诊):改良Coombs试验(+);
抗体释放试验(+);
游离抗体试验(评价是否继续溶血)

  续表

治疗

1.光照疗法:
光疗指征:足月儿胆红素>205μmol/L(12mg/dl)
早产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
2.肝药酶诱导剂:口服苯巴比妥;
3.换血疗法:胆红素≥342μmol/L(20mg/dl)者;

 

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病因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不张→肺透明膜形成。

发病高危因素

早产儿、糖尿病母亲婴儿

临床表现

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最特征!
生后1~3h(6h内)开始,第2天死亡率最高,能活3天以上则“大吉大利”

  续表

辅助检查

肺部X线片

毛玻璃样、支气管充气征、白肺
——是目前确诊RDS的最佳手段!

肺成熟度评估

羊水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1.5提示肺未成熟;
胃液泡沫试验:无泡沫为阴性,支持诊断;

并发症

动脉导管开放

治疗

1.气管插管,纠正缺氧,使PaO2维持在50~70mmHg。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如固尔苏,宜尽早用。
3.关闭动脉导管: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共用3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