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小儿癫痫病用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1:56浏览:

小儿癫痫病用药,癫痫病程较长,严重地影响着患儿的生长发育。目前,治疗小儿癫痫主要依靠药物,而不正确的用药往往会导致治疗失败。那么,应如何正确合理地用药治疗小儿癫痫呢?
1.诊断必须准确:引起癫痫的病因较多,癫痫的临床表现也很复杂。有的患儿临床表现极不典型,这就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治疗癫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治疗之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如果诊断不明确,则不应仓促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常有误将其它疾病当作癫痫"治疗的事件,结果非但原有的疾病没有治愈,反而使病情加重,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负担。
2.治疗要及时:患儿每次癫痫发作,中枢神经系统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因为增加了神经元的不稳定性,还容易引起下一次癫痫的发作。因此,癫痫的诊断一旦明确,且已发作多次,就应立即进行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但对一些没有明显器质性脑病,又找不到任何病因的癫痫患儿,若首次发作且病情不严重,可暂时不服药,但须密切观察;若有癫痫复发,则应及早开始服药。
3.缓慢增减用药剂量: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应先由一种药物开始,对顽固的、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可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如果一开始就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一定很好,而且会加重患儿的负担。用药时,还应注意患儿的个体差异及年龄。应从小剂量开始用区,然后逐渐增加,直到癫痫发作得到控制。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如果剂量已达到了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没有效果时,可考虑更换其它药物。更换新药时,老药不可突然停用,而应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4.选择合适的药物:小儿癫痫发作的类型较多,临床上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发作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强直--阵挛发作型应选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药物;失神小发作型可选用丙戊酸钠、氯硝基安定等药物;婴儿痉挛型选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或泼尼松等药物。
5.要按时服药:为了保持抗癫痫药物在血中的浓度,患儿一定要长期、不间断地按时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服药方法,会使药物在血中达不到有效的浓度,从而起不到抗癫痫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无规律地服药还不如不服药。另外,小儿服药困难,应尽量简化服药程序。大多数抗癫痫药物是每日服2~3次,半衰期长的苯巴比妥可每日服1次,但为了避免血药浓度波动过大,最好还是分2次服。
6.定期检测血药浓度:癫痫患儿对抗癫痫药物的个体差异很大,故每个人的用药剂量也不完全相同。不同患儿服用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所取得的疗效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每个患儿体内的血药浓度不同所致。因此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对服药治疗的患儿,必须定期检测血药浓度。当联合用药、药效不佳、怀疑有药物毒副作用等情况时,应立即检测患儿的血药浓度,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品种和用药剂量。
7.用药疗程要长:由于癫痫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一般主张在癫痫发作停止后,应继续服药2~4年,然后再经过约半年至1年的减药过程,直至最后完全停药。停药过早,易引起癫痫复发。如果停药时,正值患儿的青春发育期,最好继续用药,待青春期过后再考虑停药。在婴儿期患癫痫的儿童,如果有智力低下、病程长、治疗不及时、癫痫发作频繁、治疗过程中脑电图没有改善或有癫痫性脑病等情况,则应适当延长疗程。
8.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癫痫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又要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按常规剂量服药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大多较轻,且可以逆转。但由于每个患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少数患儿可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患儿在服药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体检,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等,有条件的还应定期检测血药浓度和脑电图。如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和种类,,,0.0.0.0 13505,191,"目前手足口病是较复杂的,会有特别多的孩子出现这种疾病的症状,危害了患儿的全身健康,家长们要将手足口病认识透彻,而且要提防小宝宝的身体状况才可以,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口病的常识会有哪些呢,接下来认识一下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Cox A16和EV 71较为常见)引起的一种法定传染病,由于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的重症患儿甚至会死亡,所以许多家长都很关心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希望能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到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口腔疱疹后1到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愈后状况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等,但这种可能很小。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简而言之,手足口病有一个“四不像”特征: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家长需留心观察自己的孩子,一方面做好预防,一方面发现状况及时应对。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已有近30年历史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染源,也可通过空气飞沫,或经口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传播。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 5-6月可达到高峰,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极易造成暴发流行。

看到了这些知识之后,朋友们了解到了手足口病的常识性知识是什么了,在孩子的身边手足口病是相当多见的,而且具有极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家长们要正确去了解手足口病的知识,特别是应当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