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小儿多动症如何治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1:27浏览:

 
ADHD患病率高,多数患儿共患其他行为障碍,对患儿学习、生活、家庭、伙伴关系等产生广泛而持久的损害,因此早期诊断、系统规范治疗非常重要。通过多学科、长期、多模式、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缓解和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共患病的发生,改善社会功能,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疾病知识的教育
 
  所有诊断为ADHD的患儿及家长/监护人都应该接受关于疾病知识的教育。疾病知识的教育包括了解疾病的性质、了解可能造成患儿发病的原因及怎样配合专业的治疗、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等。
 
药物治疗
 
  总体治疗目标

  ➀ ADHD是一种慢性神经和精神疾病,首先应制定一个长期的治疗计划;
 
  ➁ 针对每一个体,明确一个恰当的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以指导治疗;
 
  ③ 临床医生应该推荐恰当的药物和心理行为治疗来改善ADHD患儿的目标预后;若为ADHD患儿选择的治疗方案没有达到治疗目标,临床医生应评价初始诊断是否正确,所用的治疗方法是否恰当,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如何,是否有合并疾病等;
 
  ④ 临床医生应该对ADHD患儿定期进行有计划的随访,汇总信息直接监控目标预后和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原则
 
  ➀ 考虑患儿的既往治疗情况和目前身体状况,确定药物的使用顺序。
 
  ➁ 根据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达到最佳剂量并维持治疗。
 
  ③ 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对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估。
 
  ④ 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可选择药物
 
  ➀ 哌甲酯:口服。6岁以上儿童服用。根据疗效持续时间分为速释片和缓释片。速释片起始剂量为每次2.5mg~5mg,每日2~3次,视病情每周增加 5~10mg;缓释片起始剂量为每次18mg,每日1次,晨服,视病情调整剂量。调整剂量过程中,如果患儿对哌甲酯副作用不能耐受或增加剂量后症状没有进一步改善,则以上一剂量为最适治疗剂量。
 
  禁忌证:有明显焦虑、紧张和激越症状的患者;已知对哌甲酯或本品其它成份过敏的患者;青光眼患者;有家族史或诊断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者;正在或14天内使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减退、头晕、头痛、失眠、恶心、易怒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律失常、自杀倾向、血尿、肌痛性痉挛、鼻出血、生长抑制、视觉障碍等。罕见肝损害、心肌梗死、大脑动脉炎、精神异常、恶性综合征(表现为肌紧张、高热、意识障碍、大汗、血压不稳)、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闭角型青光眼、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等。
 
  ➁ 托莫西汀:口服。6岁以上儿童服用。体重不足70kg的儿童或青少年,起始剂量一日 0.5 mg/kg,3日后根据效果增加剂量至每日总目标剂量,通常为一日1.2mg/kg,可于早晨1次服用或早晨和傍晚平均分为2次服用,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4mg/kg。体重超过70kg的儿童或青少年,起始剂量一日40mg,3日后根据效果增加剂量至每日总目标剂量,通常为一日80mg,可于早晨1次服用或早晨和傍晚平均分为2次服用。在继续使用2~4周后,如仍未达到最佳疗效,每日总剂量最大可以增加到100mg。
 
  禁忌证:闭角型青光眼;正在服用或在前14日内服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苯乙肼、苯环丙胺等)的患者;对本品或其组分过敏者。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减退、口干、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震颤、僵直、尿潴留、尿失禁、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自杀倾向、肢端发冷等;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损害、癫痫发作、闭角型青光眼、雷诺病等。
 
心理与行为治疗
 
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包括强化、塑造、消退、惩罚等。促进恰当行为的出现, 减少不良行为。另外,应注意建立正常的家庭结构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家长对多动症孩子的治疗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在网上给我留言,需要深度沟通的患者可以选择电话咨询的方式与我联系。

韩颖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小儿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   Tuttle JP,Scheurich NE,Ranseen J.Prevalence of ADHD diagnosis and nonmedical prescription stimulant use in medical students[J].Acad Psychiatry,2010,34(3): 220-223.
 
2.  Newton-Howes G. What happens whe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grow up? [J].J R Soc Med,2004,97(11):531-535.
 
3.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医学学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0):758-759.
 
4.   Thapar A, Cooper M, Jefferies R, Stergiakouli E.What cause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rch Dis Child, 2012, 97(3):260-265.
 
5.   Castellanos FX, Proal E. Large-scale brain systems in ADHD: beyond the prefrontal-striatal model.Trends Cogn Sci, 2012,16(1):17-26.
 
6.   Geissler J, Lesch KP. A lifetime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diagnostic challenges, treatment and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Expert Rev Neurother, 2011,11(10):1467-1484.
 
7.   Del Campo N, Chamberlain SR, Sahakian BJ, Robbins TW. The roles of dopamine and noradrenalin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Biol Psychiatry, 2011,69(12):e145-157.
 
8.   Bymaster FP, Golembiowska K, Kowalska M, Choi YK, Tarazi FI.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repinephrine and dopamine reuptake inhibitor EB-1020: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ynapse, 2012, 66(6):52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