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婴幼儿脐疝(小儿脐疝)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4:39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以上诸韧带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及大脑性痴呆症患儿,脐周围的组织发育欠佳或较松弛,脐环较大,脐环的收缩及闭合较迟缓,是这类小儿好发脐疝的解剖因素。

  另有人做组织学研究,在胎儿期,脐动脉壁内的弹力纤维不断向周围延伸,加固了脐的下部,环绕着脐动脉及脐尿管,如同括约肌一样。在脐带脱落后,脐环闭锁,脐环的下部紧密闭锁。脐静脉的周围无此“括约肌”结构,使脐的上部比下部薄弱,故易在上部发生脐疝。

【症状】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

  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防止腹压增高,是预防脐疝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如加强对婴儿的必要照料,减少婴儿的哭闹;定时、定量供给饮水、果汁或菜汁,促进排便通畅;酌情加减衣被,防止呼吸道感染等。

【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鉴别】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并发症】

  1.疝容物粘连 粘连时可引起脐部疼痛,尤其是大网膜在疝囊内粘连时,疼痛更明显,有时可引起腹胀、呕吐等症状。

  2.脐疝嵌顿 脐疝的内容物多为小肠、大网膜等,很少发生嵌顿。一旦脐疝嵌顿,则各种症状加剧。

  3.脐疝穿破 脐疝疝囊及被盖较薄,遇有外力时,易发生穿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