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01 14:08浏览:
次
(1)在胚胎第6—10周时,由于腹腔容积尚小,不能容纳肠管,因此中肠位于脐带内,形成暂时性脐疝。待至第10周后,腹腔迅速增大,中肠退回腹腔。而胚胎体腔的关闭,则由头侧皱襞,尾侧皱襞和两侧皱襞共四个皱襞,从周围向腹侧中央摺叠而成,并汇合形成未来的脐环,如果在上述发育阶段,胚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体腔闭合过程停顿,就可产生内脏突出畸形。当四个皱襞中某个皱襞的发育受到限制,就产生不同部位的发育缺陷;
(2)生后即发现脐带根部突出一肿物。肿物大小不一,与脐部缺损直径大小有关。小者仅在脐根部稍突出,大者缺损直径可达10cm以上,突出肿物如新生儿头大小。脐部缺损直径在6cm以上者称巨型脐膨出。生后脐膨出表面囊膜透明,透过囊膜可见其中突出的器官。6-8h后囊膜逐渐混浊、水肿增厚,2-3d后和脐带一起干枯。囊膜的基底部为正常皮肤,略高于腹壁,并有向囊膜爬行趋向。囊膜与皮肤交界部易发生裂隙,并可发生感染扩散至腹腔。如在产前或分娩过程中囊膜破裂,脱出内脏可有水肿、充血及表面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等变化。发生囊膜破裂者多因脱水,腹腔感染而全身情况不佳;
(3)也有相关病例研究发现,本病可能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能为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作者认为本病表现为低血糖,胰岛素及生长激素增高,是内分泌异常所致;
(4)可伴多发性畸形,巨舌以肌肉肥厚为主,肌纤维数量增多,发育正常,生长较缓慢。胰腺胰岛的结构基本正常,但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胰腺腺泡和胰管增生,使血糖降低,病儿出现低血糖。肾皮质内肾小球形成过程持续,集合管扩大和形成不良,肾髓质锥体部结构不良。睾丸有间质细胞增生,卵巢滤泡囊肿,垂体中性粒细胞增生。肝脾肿大,有大量髓外造血灶和髓样化生细胞散在,偶见肝脂肪浸润;脐膨出合并其他畸形的发病率高达60%,如消化道畸形、心血管畸形、肢体畸形、先天愚型及合并染色体综合征如13-15。
(1)本病的三大典型症状,分别为脐膨出、巨舌、出生体重及身长均超出正常标准,脐膨出是本综合征最突出的畸形,病儿生后生长迅速,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
(2)前期症状:患儿出生后即显示出许多畸形外观,体格较一般新生儿明显比较大,舌头巨大,常伸出口外,活动笨拙,影响正常的哺乳动作及咬合,嘴并不增大,常伴有腹部膨大脐膨出或脐疝;
(3)出生后1个月内患儿呈消瘦状态,皮下脂肪明显减少,但以后几个月则生长逐渐加速,甚至接近巨大畸形。至1周岁左右,表现吐字不清、言语障碍,下颌突向前方。低血糖作为本病的突出症状,可在出生后24-48h出现,表现为呼吸困难或暂停、眼球震颤、抽搐、昏厥、肌张力低下等,严重者出现抽搐、意识丧失,可导致患儿死亡或永久性脑损害;
(4)常见内脏肥大,半身肥大等,如肝、肾、胰腺、心脏等均有不成比例的肥大。还可有颜面的火焰状母斑、额眉部红斑,耳垂有斜行锯齿状裂隙、耳廓畸形,颜面中央发育不全,膈肌缺损,阴蒂肥大,隐睾,肠扭转以及母体羊水过多,巨大胎儿等;
(5)患儿有轻度的智能低下,小头畸形等。如能幸存至小儿期,则可有半身肥大症。常易罹患恶性肿瘤,如肾上腺瘤、Wilms瘤、精原细胞瘤、肝母细胞瘤以及腹腔肿瘤等。
(6)依据典型的3大症状:脐膨出、巨舌、出生体重及身长均超出正常标准,病儿生后生长迅速。若3大症状缺一,但伴有其他畸形或异常,仍可诊断为该综合征。
(1)在手术前应做X线胸部透视及影像学检查,如B超、多普勒,X线、CT等检查,了解有无伴发畸形,以便手术中一同处理;
(2)代谢有关的生化和激素项目的检查,例如与血糖代谢有关或生长激素代谢有关的检查,了解有无伴发畸形。
(1)与脐疝相鉴别
从二者的发病原因及膨出肿物等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仅从外表覆盖物来看,脐疝为正常皮肤,而脐膨出为囊膜。囊膜的内层为腹膜,外层为羊膜,中间为一薄层胶冻状物。囊膜起保护作用,随时间推移有变化,在新生儿出生后的6-12小时内,囊膜表面光滑、湿润、透明而有光泽;以后变为不透明、黄色、干燥、粗糙,易破裂,可能造成内脏裸露脱出、休克、腹膜炎而死亡。有少数病儿在分娩过程中囊膜破裂,腹腔脏器直接外露。;
(2)与腹裂相鉴别
两者鉴别的要点在于脐部结构,脐膨出能在肠曲或内脏之间可找到破裂残存的囊膜,而腹裂,脐、脐带的位置和形态均正常,只是在脐旁腹壁有一裂缝,肠管由此突出腹外。术前应做X线胸部透视及其他检查了解有无伴发畸形,以便手术中一同处理。孕期定期做腹部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脐膨出,以便产后立即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