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01 14:02浏览:
次
1、病因
CMV归属于人疱疹病毒科β亚科,具有明显的宿主种属特异性。CMV对外界抵抗力差,65℃加热30min、紫外线照射5min、乙醚等均可使之灭活,亦不耐酸。
2、发病机制
人一旦发生CMV感染,常终身带毒,可侵入肺、肾、肝、肠道、视网膜等脏器及唾液腺、乳腺其他腺体和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可长期或间隙地自唾液、乳、汗、血液、尿液、精液、子宫分泌物多处排出病毒。免疫正常时可无症状,但病毒仍潜伏持续存在,主要潜伏部位是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此外也潜伏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多形核白细胞、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CMV(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CMV感染对胸腺发育及脾细胞、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及CTL细胞的功能有着显著的影响。受染细胞变性,体积增大呈巨细胞化,然后崩解,导致局部坏死和炎症。
受染细胞发生巨细胞样变后具有以下特点:
(1)细胞体积:显著肿大,达10~40 μm;
(2)胞核:也变大;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呈红色,周围绕以透亮晕环,与核膜分开,使其整个外观状似猫头鹰眼。
(3)胞质:显得相对较少;且其内也可能出现包涵体。
1、根据感染时间,分为
(1)先天性感染
(2)围生期感染
(3)生后感染或获得性感染
2、 根据临床征象分为
(1)症状性感染
如CMV损害宿主2个或2个以上器官、系统时,称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感染。过去所称的巨细胞包涵体病多属此类。
如CMV损害主要集中于宿主的某一器官或系统,如肝脏或肺脏时,则称CMV性肝炎 或 CMV性肺炎。
(2) 无症状性感染
病毒终生存在体内;当罹患其他疾病时,病毒可趋于活动,多无临床表现。
3、具体症状
(1) 全身巨细胞包涵体病型
全身巨细胞包涵体病的一部分,以黄疸、肝脾肿大、呼吸困难为主,常伴有神经系统和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多见于新生儿。
(2) 原发肺感染型
临床表现无热或低热、呼吸增快、呼吸暂停、咳嗽或发作性咳嗽、鼻塞、肋间隙凹陷等。病程较长,3.4 %患儿死亡。
(3) 免疫抑制患者的CMV 肺炎:
表现为亚急性和非特异性的,症状持续1~4 周,,发生肺泡出血时症状可持续1~3 个月,部分患者在1 周内急速进展到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为干咳、呼吸增快和发热,少数患者肺部可听到干或湿啰音。
肺部X线检查常常显示两肺部呈间质性、网状及结节状浸润,局限性节段型、结节型或肺泡型病变则少见 。
(4) 中枢神经系统
颅内钙盐沉着、脑软化、脑积水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后遗症也是最为严重。最常见的是智力低下。
脑室周围钙化灶是先天性CMV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5)宫内感染
系孕妇体内的CMV通过胎盘使胎儿在宫内受染,是人巨细胞病毒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受染胎儿90%为隐性感染,仅10%表现为临床感染,但有时后果较为严重,尤其当感染发生在妊娠头4个月内时,更易造成胎儿损害,可于数星期内死亡。
1、易感人群:
–机体对巨细胞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年龄、免疫功能状态、社会经济情况等因素
–一般年龄越小,其易感性越高、症状也愈重。
–病毒往往以潜伏感染的形式持续终生,只有当宿主免疫状态失去平衡,潜伏的病毒才复活。
2、母婴传播:
–先天感染:病毒经胎盘传播。生后2周内从新生儿体液中分离到CMV为宫内感染的证据。
–围生期感染:是指新生儿经产道娩出时吸入病毒污染的产道分泌物或摄入带病毒的母乳所致。
预防巨细胞病毒病的疫苗业已研制出来。最近,美国学者研制出两种活疫苗,初试后颇见效。
一种是由AD169菌株研制成的;
另一种是从TOWn菌株制成的,经非肠道给药后,已明显表现出有抗巨细胞病毒的效能,CMV抗体升高,导致免疫功能增强。
病毒分离:
1.是最可靠、特异性最强的方法,但阳性率低。
2.病毒分离阳性表明有活性HCMV感染。
3.病毒血症一般在抗原血症出现后的3~9天才开始,实验操作时间约1~6周,出现细胞病变的平均时间为2~3周,达不到早期、快速诊断的目的。
HCMV标志物检测:
1.用光镜直接在标本中寻找典型病变细胞和包涵体
2.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3.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病毒抗原,包括即刻早期抗原、早期抗原、晚期抗原(pp65)等。
4.基因检测技术:分子杂交法或PCR法/巢式PCR法检测HCMV DNA或HCMV mRNA。前3项阳性或HCMV mRNA检测阳性均表明有活动性感染。
特异性抗体:
1.抗HCMV IgM是原发感染或活动感染的标志。一般在原发感染2周左右出现,持续12-28周。再发感染时常再现,其水平低于原发感染时
2.抗HCMV IgG在感染后终生存在。观察到该抗体阳转是诊断原发感染的可靠指标。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原发感染≥4倍增高是活动性感染的指标,但难以区分原发和再发感染。
1、本病患者嗜异性凝集试验呈阴性,可与EB病毒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鉴别诊断时尚应注意与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病因所致的肝大、黄疸等相区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2、对于先天性畸形,或死胎、流产、早产等所谓“TORCH综合征”的患者,则应与导致此类疾患的其他病因即弓形虫病、风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及其他可能的病原体感染(如梅毒螺旋体等)一一鉴别。
弓形虫病:多数婴儿出生时可无症状,其中部分于出生后数月或数年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斜视、失明、癫痫、精神运动或智力迟钝等。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生殖器疱疹的孕妇,HSV通过子宫颈上行感染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引起死胎、流产、早产和先天性畸形,在分娩时病毒亦可通过产道造成新生儿感染。
CMV宫内感染是导致流产及先天性残障儿的一个重要病因。在出生时外观状似正常的宫内受染新生儿中,约5%~10%于生后数年内将不同程度地出现聋哑、智力愚钝、行为异常、运动失调等躯体或精神发育障碍。
可能经宫内感染导致类似的危害的病疾有TORCH综合征,是生殖保健医学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TORCH综合征是可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即“T”)、其他病原体(others,即“O”)、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即“R”)、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即“C”)、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即“H”)。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CMV感染可能有致癌作用,还可能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症的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