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尿道下裂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03浏览:

 手术矫正是治疗尿道下裂唯一有效的方法,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阴茎矫直、尿道成形术、尿道口及阴茎头成形术、阴囊成形术以及用皮瓣覆盖缺损皮肤。手术方式有200多种,至今尚无一种术式能适合于任何类型的尿道下裂,现将临床上所采用的几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介绍如下。

1.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GPI术):在尿道口成形的同时将尿道口前移到阴茎头中央位置,然后重建阴茎头的形状。此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适用于无明显阴茎屈曲畸形、阴茎腹侧皮肤无缺损的病例。本术式于1981年由Duckett首先倡导。
2.膀胱粘膜一期尿道成形术:矫正阴茎下屈,切取膀胱粘膜片并缝合成管状,将粘膜管的一端与尿道断端吻合,缝合侧固定在中线白膜上,另一端缝合于尿道外口的正常位置,然后用皮瓣覆盖尿道。本法由Memmelaar(1947)首创,1975年经梅骅改良后,成功率大大提高。膀胱粘膜不长毛发,取材容易,可随意修剪,缝合后阴茎不会因皮瓣张力大而发生扭歪或愈合不良,阴茎外观好,尤其适用于多次手术失败、阴囊正中皮肤条件差、局部取材困难的病例。但该手术需打开膀胱,一旦发生感染易出现全段尿道坏死,再修复时难度增加。

3.颊粘膜尿道成形术:矫正阴茎下屈后,切取颊粘膜,包绕支架管形成尿道,阴茎皮肤整形后,覆盖创面和成形的尿道。Humby(1941)最早报告此术式。颊粘膜来源充足、易获取、无毛发、对各种刺激耐受性强、供区在口腔内不影响外观,对于反复手术失败、无多余包皮、无可取之膀胱粘膜者,颊粘膜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尿道材料来源。缺点是口腔粘膜组织无血运,易挛缩致尿道狭窄;另外,供区可出现疤痕等。因此,在条件允许时,仍应首选带蒂皮瓣尿道成形术。

4.横行带蒂包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术):距冠状沟0.5~0.8cm做环形切口,在腹侧绕过尿道外口做“U”形切口;矫正阴茎下屈;切取包皮瓣,分离并保护皮瓣血管蒂,包皮瓣包绕F12~14导尿管,缝合成管状,转到阴茎腹侧至与阴茎平行;切割阴茎头隧道,新尿道的一端从隧道穿出,与阴茎头皮肤缝合,另一端与近端原尿道口吻合;设计皮瓣,修复阴茎创面。此术式由Duckett改良Asopa术式(1971)后于1980年报告。带蒂包皮内板的血管蒂内有固定的阴茎背浅动脉深层血管,成形的尿道有充分的血液供应从而不易坏死;手术中避免了过多的使用阴茎体及根部的皮肤,术后美容效果好;包皮无毛囊,组织结构与尿道粘膜相近,新生尿道生理功能良好,耐尿液刺激,不易出现尿道口退缩和阴茎继发下弯。但该术式取材有限,适用于部分前段型和中段型、背侧包皮充裕的尿道下裂患者,尤其适用于伴有严重阴茎下弯畸形的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法。

5.弧形带蒂阴茎阴囊联合皮瓣尿道成形术:1989年何恢绪报告了一组用此法行重度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的病例,手术成功率93.3%。该术式适应于阴囊型、会阴型尿道下裂,但不适用于包皮、阴茎皮肤不充裕者。

6.埋藏皮条法尿道成形术(Denis-Brown 术)此法曾是国内常用术式之一,操作简单,但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较高,可发生在新成形尿道的任何部位;尿瘘发生率约 20%,常发生于原尿道口周围。手术失败的原因为覆盖尿道的皮瓣较薄、缝合张力大、术中止血不彻底形成血肿、尿道分泌物存留、切口感染以及术后早期排尿等。另外,此法不易将尿道口移至阴茎头顶部,需分期手术。

7.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术,Snodgrass术),1994年Snodgrass首次应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目前已逐步成为许多泌尿外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推荐的术式之一,尤其在阴茎阴囊型和会阴型尿道下裂的修复中已作为首选术式。该手术术后阴茎外观好、尿道口位于阴茎头顶端、排尿功能良好、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符合现代尿道下裂修复目标的要求,且手术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该术式也适用于后段型已矫正下弯畸形或伴有轻度下弯和以前尿道成形术失败需要再次手术者,尤其是对尿道重建和阴茎成形材料不足者,该手术体现出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