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肉毒素注射微创介入神经阻滞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06:41浏览:

 大部分脑瘫患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痉挛,痉挛阻碍了儿童的运动发育,造成不能爬行、跪立、行走,即使经过康复训练能够行走,往往步态也是异常的。肉毒素注射神经阻滞术可以解除局部痉挛,促进运动发育,改善步态。
神经阻滞术是一类解除患者痉挛状态方法的总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神经阻滞术已经发展成为目前最先进,副作用最低的一种治疗脑瘫引起的痉挛的方法,神经阻滞术技术最先在美国投入临床使用,他要求注射者在肌电图或B超的引导下精确定位神经肌肉接头,从而将神经阻滞药物精确地注射在相应部位,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此方法能够在几天之内缓解脑瘫儿童的痉挛,达到被动康复训练和按摩几个月的都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而促进儿童运动发育。神经阻滞术技术成熟,在美国已经成为缓解脑瘫痉挛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纠正如下异常姿势。
1、 尖足
  尖足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引起的。尖足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有可能会造成踝关节挛缩、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继发问题。神经阻滞术可以缓解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纠正尖足、足内翻,提高步速,改善步态。还可以纠正因小腿三头肌痉挛引起的膝关节反张。
2、 足内翻
  足内翻是由于胫骨后肌痉挛引起的,会引起踝关节畸形。足内翻的儿童行走姿势非常难看,力线错误,不能行走长距离。
神经阻滞术缓解胫骨后肌痉挛后,能够明显改善脑瘫儿童的步态,使行走能力大幅度提高。
3、 屈膝
  屈膝的异常步态一般是由于腘绳肌痉挛造成的。
神经阻滞术后,脑瘫儿童的屈膝姿势得到纠正,行走时的身高可以在几天之内提高10%左右。
4、 屈髋
  屈髋的异常步态是由于髂腰肌、股直肌痉挛造成的。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两块肌肉组成,股直肌是股四头肌的一部分。
神经阻滞术缓解上述肌肉后,可以使脑瘫儿童厥屁股的不雅姿势得到纠正,尤其对上学的孩子来说,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是心理健康发展。
5、 双下肢内收
双下肢内收是由于内收肌痉挛引起的。内收肌包括长收肌、耻骨肌、大收肌、股薄肌、耻骨肌,但由于短收肌的位置较深,并且内收的力量不大,所以临床上一般只做前四块肌肉的神经阻滞术。术后可以纠正双下肢内旋、剪刀步态。对于重度脑瘫的儿童来说,更多的是为了便于护理,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或者延迟髋关节脱位、半脱位的发生。
6、 屈肘
肘关节屈曲是由于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痉挛引起。屈肘造成儿童取物困难、爬行困难,术后不仅可以让孩子的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还可以提高床上的移动能力。
2、 前臂旋前
前臂旋前是比较常见异常姿势,是由于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痉挛引起的。前臂旋前造成儿童许多动作不便,例如用勺子进食困难,不能将食物送入口中。神经阻滞术可以使孩子上肢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许多术前不能完成的动作都成为可能。
7、腕关节屈曲和指关节屈曲
腕关节屈曲和指关节屈曲常合并存在,主要是由于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痉挛造成的,神经阻滞术可以缓解此三块肌肉的痉挛,让孩子的手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8、拇指内收
拇指内收是由于大鱼际中的拇内收肌痉挛造成的,如果合并拇长屈肌、拇短屈肌的痉挛,则可能产生拇指置于掌心的异常姿势,它是常见的脑瘫儿童异常姿势,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抓握能力。神经阻滞术可以让孩子的抓握能力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

神经阻滞术的机制:
牵张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肌梭、感觉神经、脊髓、运动神经和肌纤维。缓解痉挛的手段如口服肌松弛剂、手术、神经阻滞术、鞘内注射巴氯酚等方法都是作用于反射弧的某个环节,使牵张反射活动减弱,从而降低肌张力。如一般的脑瘫手术是减少感觉神经的传入刺激而减轻痉挛。神经阻滞术是作用于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样的特点使神经阻滞术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应该注意到脑瘫所致的痉挛,并不存在于所有肌肉,往往是部分肌肉的张力增高,而其他肌肉的张力并不高。以小腿为例,大多数患儿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但胫前肌并无痉挛,所以造成尖足的异常姿势。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即可纠正尖足。
因为作用环节的关系,普通手术和巴氯酚都不可能有针对性地缓解某一块肌肉的痉挛,但神经阻滞术却可以做到。神经阻滞术的优势也在于此,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局部肌肉或肌群的肌张力,对其他肌肉几乎没有影响,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神经阻滞术具有定位准确、选择性强、见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是一种微创技术,对皮肤、软组织、肌肉、神经几乎没有损伤,在美国已经成为治疗脑瘫的必备方法之一。但由于注射技术、注射设备的限制,在我国还没有推广。目前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的单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