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如何诊断小儿蛲虫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2:10浏览:

 1.病史概要  张XX,女,3岁,3个月前出现会阴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有时有遗尿。夜间突发惊哭,睡眠不安。患儿心情烦躁、焦虑不安,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好咬指甲。会阴局部皮肤被患儿搔破。病程中患儿胃纳差,近日来有尿频、尿急等症状。江苏省妇幼保健中心新生儿科周艳

2.病史分析

(1)在病史采集中,着重询问患儿的生活习惯与卫生情况,注意患儿有无穿开档裤,是否勤换勤洗内衣内裤,勤洗外阴部;是否已入托,如已入托,幼儿园中有无类似幼儿,幼儿玩具、用具有无常规消毒;家族内特别是密切接触者有无尿路感染、外阴炎等患者;既往有无湿疹的病史。

(2)进一步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要侧重于这几项疾病的鉴别。单纯从临床症状儿言,瘙痒以肛周最为明显,尤以夜间睡眠时加重,影响患儿睡眠,夜间突发惊哭,密切接触者有类似情况者,首先考虑为蛲虫病,可嘱家长在患儿熟睡后2~3小时,扒开臀部,仔细检查肛周皱襞处,可查见白色线头样小虫可协助诊断。如患儿外阴部瘙痒明显,阴道有分泌物,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密切接触者有尿路感染或外阴炎等患者,要考虑感染致外阴炎或(和)尿路感染。外阴部瘙痒,伴有湿疹或尿布疹,要考虑外阴湿疹。

(3)本病例的病史特点如下:①女孩,3岁。②会阴部瘙痒,夜间为甚3月。③患儿心情烦躁,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好咬指甲,睡眠不安。

3.主诉:会阴部瘙痒3月。

【体格检查】

1.描述

T  37.0℃,  P 96次/分,R 28次/分, 体重14kg.

一般情况可,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萎,面色稍苍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颈部无明显抵抗感。心率96次/分,律齐,心音中等,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腹部平坦,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双侧肾区无叩击痛,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外阴稍红,见抓痕,无分泌物,无湿疹。腹壁反射存在,双膝反射正常,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

2.体检分析

此病例的查体缺乏明显的阳性体征,仅外阴稍红,见抓痕,缺乏特异性。无分泌物,无湿疹,可初步排除外阴湿疹。

【辅助检查】

1.描述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RBC 3.96×1012/L,Hb112g/L,WBC 7.98×109/L,中性粒细胞48%,嗜酸性粒细胞3%,血小板307×109/L,粪便常规正常,尿常规:蛋白(—),镜检(—)。血生化正常。家长在患儿熟睡后检查肛周见乳白色线头样小虫在爬动,送医院化验室鉴定确诊为蛲虫。

(2)心电图:窦性心律。

(3)胸部X线:无异常。

2.辅助检查分析  由于蛲虫一般不在肠内产卵,从粪便中不易查到虫卵,粪检阳性率只有5%左右。在肛周查到虫卵亦可确诊。检查虫卵的方法多用透明胶纸法,简便易行,阳性率高。将透明胶纸剪成4~5cm的长条,绕于玻璃棒或小木片上,粘面向外,于清晨排便前或夜间在肛门周围皱襞处轻压粘取虫卵,再将此胶纸条取下,粘面向下平贴于已滴加了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典型的虫卵。也可将透明胶纸直接贴在玻片上进行检查。如检查未见虫卵,再重复检查,一般应查3次。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蛲虫病(enterbisis)

2.诊断依据

(1)小儿夜寐不安、夜惊,主诉肛门周围瘙痒。

(2)查体见外阴稍红,见抓痕。

(3)家长在患儿熟睡后检查肛周见乳白色线头样小虫在爬动,确诊为蛲虫。

3.鉴别诊断

(1)尿路感染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发红,尿常规异常,中断尿培养有细菌生长可鉴别。

(2)外阴湿疹  常表现为外阴部瘙痒,伴有湿疹或尿布疹。无明显日轻夜重现象。

【治疗】

1.治疗原则    在积极预防,杜绝重复感染的基础上,进行驱虫治疗。

2.治疗方案

(1)驱虫治疗  常用的驱虫药物如下:①甲苯达唑,剂量为100mg顿服,治愈率为90%~100%。②阿苯达唑,商品名为肠虫清。剂量每片200mg。治疗蛲虫200mg顿服,治愈率为100%。③复方阿苯达唑:商品名赛特斯,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噻嘧啶83.3mg(基质)。治疗量1片顿服,治愈率为100%。(2)局部疗法  便后和睡前用温水洗肛门,再用2%的白降汞软膏或者10%的氧化锌软膏涂于肛周的皮肤上,也将蛲虫软膏通过细管挤入肛门少许,以达到止痒及减少自身感染的目的。

3.治疗分析

(1)为巩固治疗效果,最好间隔10天左右重复治疗一次,其间充分清理环境,清洗衣物。家庭及幼托机构的成员要同时接受治疗。

(2)对于有异位损害的病人,除去驱虫治疗外,还需对症治疗。

【总结】

蛲虫病流行广泛,分布无明显的地域性,儿童感染常见。可因手接触被虫卵污染衣物、食品、玩具等经口感染,虫卵也能随室中尘埃被吸入后咽下感染。幼儿用手抓挠会阴肛门处,使手指沾染虫卵,当吸吮手指或取食物时,虫卵则经口食入,此种感染方式称之为肛门—手—口感染,这是自体感染的最主要途径,也是蛲虫病难以防治的重要原因。蛲虫卵抵抗力强,在室内和儿童指甲缝内能存活2~3周,幼儿园的玩具、桌椅及图书均可能被虫卵污染,儿童间互相接触,也可互相传染,故感染率较高。蛲虫病主要症状是因雌虫在肛门周围移行、产卵,刺激局部皮肤,引起会阴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奇痒影响患者睡眠,小儿可于夜间突发惊哭,反复哭闹。睡眠不足使患儿心情烦躁、焦虑不安,食欲减退,也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咬指甲、精神易激动、心情怪僻等心理行为偏异或发生遗尿。亦可因局部皮肤被搔破而发生皮炎。蛲虫可钻入阑尾,引起急、慢性阑尾炎,甚至发生穿孔。雌虫亦可钻入女性尿道,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蛲虫在肠内寄生的机械性刺激,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家长在患儿熟睡后检查肛周见乳白色线头样小虫在爬动,或在肛周查到虫卵亦可确诊。在积极预防,杜绝重复感染的基础上,进行驱虫治疗是关健。蛲虫病易互相传播,重复感染,做好预防工作十分关键。首先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使儿童了解蛲虫病的传播方式和危害;其次是要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洗会阴部。对感染者进行彻底治疗,家庭成员和集体机构中的成员应同时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充分清理环境,清洗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