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2-26 19:31浏览:
次
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较多,其中遗传因素是一个原因,幼儿时期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者易产生情绪障碍。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若儿童幼年时期遭受精神创伤,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常见致病因素。躯体疾病或过度紧张疲劳、学习负担过重对发病均具有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
(1)分离性焦虑障碍病因
多发于对紧张性刺激反应过强或过分敏感的儿童。如果这种反应已成为习惯性倾向时,称为“焦虑素质”。此与遗传有关。持续的紧张环境可使儿童发病。另有一些病儿与父母慢性焦虑有关或因过分依赖成人所致。
(2)儿童恐怖性障碍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害怕的物体与情境包括与父母分离、黑暗、动物、登高、雷电等。
学校恐怖症常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可能由于对学校有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社交敏感性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主要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有关系。可能因为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4)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
(5)儿童癔症
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
(6)儿童抑郁症
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如下:
1.儿童恐怖症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恐惧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经任何治疗,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
儿童恐怖症根据恐怖对象可有几种:
(1)对动物恐怖症:发生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恐怖的对象为猫、狗、昆虫等;
(2)特殊环境恐怖症:如害怕黑暗、独处、登高等;
(3)特殊物体恐怖症: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怖;
(4)疾病恐怖症:害怕患癌症、肝炎、心脏病,害怕死亡。
(5)社交恐怖症:害怕陌生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说话、害怕被人注视;
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通常发生在6岁以前,病程至少1个月,需排除其它儿童心理疾病以及引起恐惧和焦虑症状的疾病。
该病主要有以下症状:
(1)在与陌生人或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表现为社交回避行为;
(2)与陌生人交往时,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
(3)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4)显著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当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3.儿童抑郁症
除表现情绪低落外,可以较多地表现为多动、攻击性和冲动性等行为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各种躯体不适等。
按照发生的年龄不同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婴儿抑郁
6个月以后的婴儿与母亲分离,在经过短暂的急性痛苦期后,逐渐表现行为退缩、对环境反应降低、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紊乱等。当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旁数月后,抑郁逐渐消失。
(2)学龄前期抑郁
表现为不快乐、哭啼、活动减少、兴趣减退、行为退缩、不愿参加活动和游戏、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和紊乱。由于他们的言语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不能确切地描述抑郁病情,主要是通过行为观察和病史帮助判断;
(3)学龄期抑郁
此时期除了有学前期抑郁的表现外,可以出现抑郁体验,自责自罪,烦躁抱怨,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在学校有行为方面异常,如学习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拒绝参加学校活动等。诊断的确立需要结合父母报告的病史和对儿童的询问,单凭一方面的资料往往会漏诊;
(4)青春期抑郁
症状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有抑郁的外在表现,也有明显的内心体验。但是,与成人不同的是,更多的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逃学、药物滥用,出现自杀的比例也较高。
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神经症性抑郁
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激惹、疲乏无力、食欲改变、睡眠紊乱。发病与心理素质和心理应激有关;
(2)重症抑郁
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运动性抑制、自我评价降低、自杀观念、自杀行为、食欲降低、食欲增加、体重下降或增加、早醒、注意不集中等。重症抑郁一般都有内部生物学机制的异常;
(3)伴抑郁的适应性障碍
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儿童在不良的环境刺激或环境变迁后发生情绪问题,出现情绪低落、悲伤。绝望感等。发病与心理素质和心理应激因素有关,后者所占比重更大。
4.儿童强迫症
通常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癔症
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
1.儿童期情绪障碍吃什么好?
1)碳水化合物能安神
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莲子、藕粉、蜜枣、百合等也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的食物。水果中的香蕉、草莓、龙眼、苹果也都具有安神效果
2)宝宝可以补充一些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海虾、海鱼等海产品,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摄入量 ;
3)白菜能减少紧张情绪;每天适量吃些洋葱,能稀释血液,改善大脑供氧状况,从而消除过度紧张和心理疲劳;牛奶可以发挥类似鸦片
预防儿童青少年不出现精神障碍,都有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不仅仅是“生活技能”,包括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其中也包括最重要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能力。
1.儿童情绪障碍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期恐怖性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儿童强迫症、儿童癔症、儿童抑郁症等,应该注意各个类型之间的鉴别。
2.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相鉴别
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期都可能有攻击行为或对抗行为。具有明显的情绪高涨或低落,行为异常只是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经过相应药物治疗症状全部消失;
(2)与儿童缺陷与多动障碍相鉴别
患者可能因为多动和冲动可能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也可能因受挫折而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言行,经过中枢兴奋剂治疗和其他治疗以后病情能够改善;
(3)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患者可能表现违法、攻击或对抗行为,但这些行为问题仅仅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患者还有其他核心症状,如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行为问题在内的各种症状都会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4)与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相鉴别
患者因为智力低下,对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别人的指使行事,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较差,可能发生一些违法、攻击或对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