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3-09-06 10:01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胆固醇代谢障碍、肝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改变有关。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胆固醇代谢障碍、肝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改变有关。
(一)治疗
1.同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局部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2.中医疗法
(1)治法:凉血清热,活血消斑。
方选:干生地15g、紫草根15g、茜草根15g、板蓝根15g、丹皮10g、赤白芍10g、鸡血藤30g、川芎10g、当归10g、丝瓜络10g、木瓜10g、牛膝10g。下肢肿胀者加黄柏、泽泻。
(2)单方成药也可选服大黄、蜇虫丸、除湿丸、活血消炎丸、丹参片等。
(3)局部治疗:
①云苓粉60g、寒水石粉10g、冰片粉3g混匀,用去皮鲜芦荟,蘸药外擦,每天1~2次。
②苍耳秧、楮桃叶各150g,煎水洗浴。
(二)预后
病程慢性,少数可自愈。
组织病理:大致同进行性紫癜性皮病,真皮上部中等度淋巴细胞浸润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
好发于中年男性,皮疹初发为散在的淡红色、表面光滑的斑丘疹,渐变为棕红色至黄褐色,呈苔藓样变,表面有少许鳞屑和毛细血管扩张。一般对称发生于小腿,躯干下部及上肢也可累及。自觉症状缺乏或微痒。病程慢性,少数可自愈。
1.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2.中医病机和辨证 中医认为,本病系因内有蕴热,外受风邪,风热闭塞腠理,发于肌肤;或因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日久耗阴伤血,肌肤失养所致。
主证:皮疹发于下肢为小的铁锈色苔藓样丘疹,间有紫癜性损害,有的融合成片,口干。舌质红,脉弦数。
辨证:热伤血络,溢于脉外。
需与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及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