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皮肤擦烂性念珠菌病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9-06 07:30浏览:

皮肤擦烂性念珠菌病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正常情况下,念珠菌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致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与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当患者有糖尿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均易发生感染。也可由于长期放置导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疗、化疗而致病。本病多数属于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 
 (一)局部治疗适用于部分皮肤和粘膜念珠菌感染。
1.制霉菌素软膏。
2.1%樟脑5%硫黄10%炉甘石洗剂lOOml加制霉菌素100万u。
3.制霉菌素阴道栓剂,每栓含制霉菌素5万~10万u。
4.咪康唑霜外用,每日2次。
(二)系统性治疗
1.制霉菌素,适用于消化道念珠菌病。
2.多聚醛制霉菌素雾化吸入,适用于支气管肺念珠菌病。
3.酮康唑。
4.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与5—Fo有协同作用。
5.氟康唑。口服或静脉注射。宜用于口咽部念珠菌感染。
6.伊曲康唑。宜用于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系统性念珠菌病。
吞噬白色念珠菌功能试验:吞噬与杀菌功能缺陷,常见于慢性肉牙肿、肌动蛋白功能不全症、膜糖蛋白缺陷症、G6PD高度缺陷症、Chediak-Higashi综合征等。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吞噬与杀菌缺陷,也见于较严重的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与恶性肿瘤患者。

诊断有赖于多种类型特有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真菌检查作出多判断。直接镜检应看到假菌丝和芽胞,菌丝存在说明处于致病状态。

 

 

 

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疱。

1.合理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需长期应用者应严密观察发生各种念珠菌病的征兆,并予以及时处理。

2.皮肤皱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应保持清洁干燥;注意口腔及外阴部位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