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3-07-25 08:27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海胆棘刺伤害人体皮肤。
(二)发病机制
棘刺是由表皮下结缔组织的一种柱状突起的钙化所形成的,有些种类具毒腺,有些热带种类的毒液尚含有神经毒素。
许多种类的海胆均可借其棘刺引起机械性伤害,或刺进皮肤时注入的红色毒液引起剧痛及炎性损害。这种棘刺甚脆弱,易折断,当刺入皮肤后其尖部常残留皮内。历时数个月以后,于局部可引起异物肉芽肿反应。在一些敏感者,可诱发肉样瘤样肉芽肿。也可由于表皮碎片植入伤口深处引起皮样包涵体(inclusion dermoid)。
(一)治疗
一旦被刺,应立即仔细去除残留在皮内的棘刺。局部消毒以防继发感染。肉芽肿损害可试用醋酸去炎松作损害内局部注射。
(二)预后
偶尔因全身瘫痪致死,迟发性损害偶可自发吸收,但常常经久不愈。
组织病理:结节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以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的异物肉芽肿反应,有较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见少数巨噬细胞。其中有新生血管形成。有时于病变区可找到双折光性碎片。
刺伤后迅即引起局部剧痛、灼热感,常伴出血。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之久。继而刺伤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历时1~2周始消退。除局部症状外,有的可同时出现头晕、衰弱、呼吸困难、面瘫,偶尔因全身瘫痪致死。
除上述即刻反应外。可于刺伤2~12个月后于局部出现迟发性反应,表现为肉芽肿性结节性损害。结节单个或多发,决定于刺伤部位的多少。一般以手部多见。结节呈疣状,圆形,直径为2~8mm,质坚,初为淡红或带青色,继而可变黄褐色,有时顶端呈火山口状,表面可有一定角化。主观不痛,偶有压痛。除结节性损害外,有时可表现为弥漫性暗红色浸润块,多见于手指,可出现梭状畸形。可有局灶性骨破坏及邻近关节滑膜受累。这两种迟发性损害偶可自发吸收,但常常经久不愈。
有海胆棘刺伤害人体皮肤及相关临床表现。有条件的可做组织病理检查。
有的可同时出现头晕、衰弱、呼吸困难、面瘫,偶尔因全身瘫痪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