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特色 > 文章内容

身体虚弱,但又虚不受补,怎么办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3-14 11:01浏览:

在日常保健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虚不受补”。有些朋友身体差、总生病,认为自己是缺了什么,于是就吃各种有滋补功效的药物(如人参、阿胶)或食物(如羊肉、狗肉)补一补,还有些朋友爱吃保健品,认为对身体有益,但是一吃就上火,流鼻血、大便干、嗓子疼。这就是说的中医“虚不受补”。那么,什么叫“虚不受补”?难道以后都不能给自己补了吗?

当然不是,下文会给大家答案。

“脾”在发脾气导致身体里气血不通顺

气血两虚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和血紧密相连,相互滋生,气虚可致血虚,血虚亦可致气虚。

有很多人问,吃什么,补气血。我说,如果你经络不通,吃什么也不好使。就好比,当马路被塞住了,你是开奔驰,还是开夏利,有区别吗?所以,一定要先通经络,然后,再补营养。凡是经络不通就先行进补的人,必定会上火,这叫虚不受补。气血不通就不能补了,调理身体得有补有疏,先把身体疏理开再补。

中医认为,“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对气血的生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脾虚会直接导致气血不足。《证治准绳》亦曰:脾胃者,气血之父也。可见,气血两虚归根结底都是“脾”在发脾气。

虚不受补,脾胃惹的祸

吃有益的食物就能身体健康吗?那可未必。食物是吃下去了,可是如果不能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吸收,食物的益处不能为我们所用,再好的食物也无用。所以在食补之前,我们首先要有健康的脾胃,才可以正常运化营养精微。

脾有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胃有受纳、通降的功能。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会导致其功能失常,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输布,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气血两虚,“进补”之前先“灸补”

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中缘由,我想以举例的方式来阐释,比如:震后,灾民急需救援物资,但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堵塞,救援物资无法送到灾民手中。因此,此时首要任务是打通道路,如若对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运输车拥堵到路上,可想而知,不仅救援物资无法发放到灾民手中,还给道路增加了新的负担。

在这个例子中,补品补药好比救援物资,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调,若不先解决脾胃不调的问题就一味进补,便极易出现“重伤脾胃”和“闭门留寇”的现象,不但补品补药无法吸收,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各种不适症状。艾灸就蕴含着“先通后补”的道理,此时艾灸相当于起到抢修、疏导道路的作用,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障补品补药被人体顺利吸收。

气血两虚之人由于脾胃不调,服用补品补药后很难消化,容易引起食滞,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等症状。若骤然大补,肠胃更是不堪重负。因此,气血两虚之人“进补”前必须“灸补”。

艾灸过程打通人体阻塞的经脉、用阳气滋润虚弱的脏腑。气血充足了,正气才能对抗病邪。而且通经络、补阳气不仅能治病,发现活用它们还能找到疾病,甚至一些很小的疾病也能找到。这是按摩、放血、拔罐、导药等等方法不具备的,因为艾灸不仅调用人体自身的力量,还借用了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性。人体的元阳之气如果损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补充,而药性和热性都是强大的外援。

艾灸以下穴位,效果杠杠滴!

除了为“进补”扫清障碍、夯实基础,艾灸还可以凭借健脾和胃及行气活血这两个功效直接补充气血,并且效果十分理想。

具体取穴如下:

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是脾经的经气传输之处,为健脾要穴,具有健脾利湿、和胃益气的功效。常灸此穴,可促进脾的运化功能,有效缓解腹胀、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本穴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常灸此穴,可促进经气运行,增强胃功能,对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均有作用。

气海穴

气海穴意为“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认为气海穴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是补气的首选穴位。常灸此穴可补元气,暖脾阳。

血海穴

血海穴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效,常灸此穴,可以活血化瘀、引血归经、补血养血。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所谓“肚腹三里留”,常灸此穴,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