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饮食与养生 > 文章内容

茶的泡、煎服法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6-30 19:49浏览:

不管有没有常年饮茶的爱好,一般人都喝过茶,冲过茶,所以,觉得冲茶喝茶是平常事,不觉得其中还有什么奥妙。其实,泡茶、煎茶的学问真不少。
1.泡法
(1)选水:不同的水质泡出来的茶有不同的滋味,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的质量。所以我国古人特别讲究选水。陆羽的《茶经》说,沏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现在,在一些地方饮茶仍然注意选水。人们通常把水分作"硬水"、"软水"。硬水含钙、镁多,软水含钙、镁少。软水宜于泡茶。一般认为,山泉水最好。因为泉水经过山岩沙层的过滤,清澈洁净甜美,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钙、钾等矿物质,水质成分丰富。像我国的无锡惠山泉泉水、苏州虎丘山的观音泉泉水,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泉水,济南的的突泉泉水等等,都是著名的沏茶好水。有些地方群众积雨水或雪水沏茶,被称为"天泉"水。当然,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只能就地取水。山间溪水、没有污染的江河水、甜质的洁净井水都可泡茶。自来水里有漂白粉,不宜沏茶,但放上一夜,或者放上几天,经过沉淀,也可以用。总之,只要让水质洁净甜美,都可以沏出可口的香茶。
(2)选茶具:同样的茶叶和水,用不同的茶具,泡出的茶色、茶味、茶香极不相同,所以要选择茶具。我国传统及现代的茶具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陶器茶具,以紫砂陶器最好,能保持茶叶真味;瓷器茶具,以白为贵,冲泡的茶汤香高、汤清、味醇;玻璃茶具,沏茶后,茶叶舒展沉浮,一目了然,别具情趣。
(3)定温定时:沏茶用的水,以中度开水为宜,即水沸滚起泡时停火,这时的水水质嫩,茶叶所含水溶性物质,如维生素、咖啡碱等能充分溶解。水开沸过久,泡茶会影响色香味。而水未沸时,茶中的有效成分不能溶解。沏茶,用刚刚煮沸平息下来的水,往往色味俱佳。这时水温一般在80C左右,是泡茶最为理想的温度。不同的茶,需不同的水温,红茶、乌龙茶、普洱茶,需沸水冲。冲泡的时间,视开水温度、茶叶老嫩、茶量多少而定。一般3-5分钟即可,冲泡二道,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也就差不多全浸泡出来了。
2.煎法
多指医疗保健用茶。这种茶的煎制从煎具、用水、煎煮方法到服饮方法,都有不同要求,需根据医生指点进行。如煎具,一般用砂锅、瓦罐,不宜用金属器皿,茶叶所含药物成分容易同金属发生化合反应,因而变质变味或发生沉淀,影响茶质和疗效,甚至产生副作用。具体方法应视所治疾病而定。,,,0.0.0.0 48194,202,食物与人的性功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依存关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认为,选择具有特殊功效的膳食可以达到强精、壮阳、补肾强身等目的。具有补肾壮阳作用的膳食,对性欲、性反应、性行为能产生有利的影响。从维持和调节性机能的角度,在日常膳食中应掌握以下原则:?
(1)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含有人体活动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它们参与包括性器官、生殖细胞在内的人体组织细胞构成,如精氨酸是精子生成的重要配方,具有提高性功能和消除疲劳的作用。大豆食品,尤其是冻豆腐中含有丰富的精氨酸。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有禽、蛋、鱼、肉类等动物类蛋白及豆类蛋白。
(2)应注意酶类的补充。酶是一种在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健康有益。如果体内缺乏酶类,可出现机能减退包括性机能减退,甚至丧失生育能力。酶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在烹调食物时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可用炸、烤、煎等烹调法,以免使酶受到破坏。?
(3)供给适量的脂肪。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增强,大多数成年男子担心摄入脂肪和胆固醇会导致肥胖症、心脏病等,所以有为数不少的人采取了畏惧脂肪的心理而吃素但从维护性功能角度看,应适当摄入一定的脂肪。因为人体内的性激素主要是由脂肪中的胆固醇转化而来的,长期素食者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不利于性功能的维持。另外,脂肪中含有一些精子生成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如缺乏,不仅影响精子的生成,而且可引起性欲下降。适量食用脂肪,还有助于维生素A、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肉类、鱼类、禽蛋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适量摄入有利于性激素的合成,尤其是动物内脏本身就含有性激素,因此,应适量选择食用。
(4)注意补充与性功能有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内锌缺乏,会引起精子数量减少,畸形精子数量增加,以及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减退,甚至不育,动物内脏、瘦肉、牡蛎、牛奶、豆类、马铃薯、红糖中含锌丰富。维生素A和维生素E都有延缓衰老和延缓性功能衰退的作用,且对精子生成和提高精子的活动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禽蛋、乳制品、鱼、蟹、贝类、韭菜、芹菜、胡萝卜、南瓜、甜薯、干辣椒、番茄中含有维生素A,谷胚、蛋黄、豆类、芝麻、花生、植物油、麦胚、麦片中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C对性功能的维持也有积极的作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鲜枣、山楂、猕猴桃及各种蔬菜、水果等。此外,以下食品都有较好的强精壮阳的作用,可选择食用。鲍鱼、章鱼、文蛤、牡蛎、魁蛤、海螺、海扇等贝类含丰富的氨基酸,是有效的强精食品,滑溜的水产品也具有强精效果,如鳗鱼、鳝鱼、泥鳅等。,,,0.0.0.0 48195,202,食物与人的性功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依存关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认为通过一定的膳食选择可以达到强精、壮阳和补肾等功效,它们对性欲、性反应性行为能产生有利的影响。从维护和调节性机能的角度,人们在日常营养选择中应掌握以下原则:
(1)多吃优质蛋白质
优质蛋白主要指禽、蛋、色、肉类等动物类蛋白及豆类蛋白。蛋白质含有人体活动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它们参于包括性器官、生殖细胞在内的人体组织细胞的构成,如精氨酸是精子生成的重要原料,且有提高性功能和消除疲劳的作用。大豆制品、鱼类均含有较多的精氨酸。有些动物性食品,本身就含有性激素。
酶是一种在体内具有催化活性的特殊蛋白质,能加速化学反应,对人体健康作用极大。体内一旦缺乏酶,可出现机能减迟包括性功能的减退,甚至失去生育能力。酶存在各类食物中,烹制食物时,温度过高过长特别是炸、烤、煎等方法易使酶受到破坏。
日本有学者研究后指出,鲍鱼、章鱼以及文蛤、牡蛎、魁蛤、蝾螺、海扇等贝类含丰富的氨基酸,是有效的强精食品。滑溜的水产品也具有强精效果,这类食品有鳗鱼、泥鳅、鳝鱼等。
(2)摄人适量的脂肪。
近年来,因为成年男子大多担心胆固醇过高导致肥胖症、心脏病等,所以采取了少摄取的原则。但从性功能的维护角度看,应适当接入一定量的脂肪。因为人体内的性激素(雄、雌激素)主要是脂肪中的胆固醇转化而来,长期素食者性激素分泌减少对性功能是不利的。另外脂肪中含有一些精于生成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必须脂肪酸缺乏时不仅精子生成受到影响而且引起性欲下降。适量脂肪的食用,还有助于维生素A、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肉类、鱼类、食蛋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适量的摄入有利于性激素的合成,尤其是动物内脏本身就含有性激素,应有所摄入。
(3)补充与性功能有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研究表明,人体锌的缺乏会引起精子数量减少,畸形精于增加,以及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减退,甚至不育。维生素A和维生素E都有延缓衰老和避免性功能衰退的作用,且对精子的生成和提高精于的活动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维生素c对性功能的维护也有积极作用。
优质蛋白质特别是动物的肝脏、胰脏、肉类、贝壳类、牛奶、谷类、豆类、马铃薯、蔬菜、红糖中含锌。肝脏、禽蛋、乳制品、鱼、蟹、贝类、甘蓝、菠菜、韭菜、芹菜、胡萝卜、南瓜、甜薯、干辣椒、番茄等莱类中含维生素A。谷胚、蛋黄、豆类、硬果、植物油、鸡肉、麦胚、麦片、面包、人造油、花生、芝麻中含有维生素E。鲜枣、各种蔬菜、水果都含有大量维生素c。
(4)慎用对性功能不利的食品。
粗棉籽油、*脑、羊脑、免肉、黑木耳、冬瓜、菱角、火麻仁、杏仁等被认为是不利于性功能的食品。其影响的环节尚不十分清楚,但祖国医学认为它们有伤精气、伤阳道和衰精冷肾等不良的作用。,,,0.0.0.0 48196,202,中医认为阳痿属肾阳虚败者居多,药膳通过补肾壮阳对阳痿有较好的疗效。
雀儿药粥
功效壮阳,补精血,益肝肾。适用于肾气不足所致阳痿、早泄、遗精、腰膝酸痛。
配料麻雀5只,菟丝子30~45克,盆子10~15克,枸杞子20~30克,大米100克,食盐、葱白、姜各适量。
制作1、把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一同放入砂锅内煎取药汁,去掉药渣。
2、再将麻雀去毛及肠杂,洗净用酒炒,然后与大米、药汁加适量水一并煮粥,快熟时加入细盐、葱白、生姜,煮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2次,温热食。3~5天为一疗程,冬季食用效果更佳。
圆肉党参炖猫肉
功效健脾益心。也适用于病后体虚、神经衰弱等症。
配料桂圆肉15克,党参30克,猫肉150~250克。
制作将党参、猫肉、桂圆肉共置盅内,隔水炖熟服食。
用法吃肉饮汤,隔日1次。
核桃炖蚕蛹
功效补脾益肾。也适用于滑精、小儿胃下垂等症。
配料核桃肉100~150克,蚕蛹(略炒过)50克。
制作将核桃肉与蚕蛹同放盅内,隔水炖熟。
用法隔日1次。
枸杞羊肉粥
功效滋肾阳,补肾气,壮元阳。适用于肾虚劳损、阳气衰败所致阳痿、腰脊疼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尿频或遗尿等。
配料枸杞叶250克,羊肾1个,羊肉100克,大米100~150克,葱白少量,食盐少许。
制作1、将新鲜羊肾剖洗干净,去内膜,切细。
2、把羊肉洗净切碎,枸杞煎汁去渣,同羊肾、羊肉、葱白、大米一起煮粥。
3、待粥成后加入细盐少许,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1~2次,温热服。
阳痿食疗方
功效补肾助阳。
配料雄鸡肝4只,鲤鱼胆4只,菟丝子粉30克,麻雀蛋1枚。
制作将鸡肝、鲤鱼胆风干,研成细末,加菟丝子粉、麻雀蛋清,拌匀,做成黄豆大小药丸,烘干或晒干。
用法每日服3次,每次1粒,温开水送服。,,,0.0.0.0 48197,202,翁维健教授,1933年出生,1951年开始转攻中医,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他创立国内第一个中医营养专业并任教研室主任。1986年,他创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并任教研室主任。在中医中药教学、科研工作及食疗、养生康复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翁教授说,中医营养保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有病治病,无病预防。更深层次地讲,就是利用天然饮食,将人体保持在最佳状态(甚至超常状态)中。食物性能的补与泻两大特性,最能体现中医营养学的主旨。他说,食物补则补气、养血、填精;泻则解表、下火去毒。中医营养学在生活当中的意义,与药物大致相同,这与西方药学中的营养概念不同,西方主张将食物与药物绝然分开,不赋于食物以直接保健的作用。然而在日益兴起的“天然疗法”中,中国食物的保健与治疗作用得到了广泛承认。
翁维健教授几十年来从事研究中国古代保健医疗食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所研制的中国保健食品(寿膳)和医疗保健食品(药膳)食谱达千种之多。翁先生的药膳食谱当中所介绍的药膳,并非含有药物的食物,而是有关天然食物含有药物般的作用,对人体是绝对无害的。翁先生说,中医食疗、药膳是中医五千年来对人类杰出的贡献。
翁维健教授从事保健工作20多年,从“吃、拉、睡、尿、行”中总结出一套养生经验:要吃得杂,每天至少吃30种以上的各种食物,并且要认真地吃早餐;每天要有足够的大便量,最好能有2次,为此要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及多喝开水,每天至少要喝普通水杯8杯开水;老年人早睡早起,睡眠时间零零星星,应顺其自然,犯困了可随时睡一觉;尿的那一刻要咬紧牙齿,绝不要出声,可使牙齿坚固,只要长期坚持,排尿不畅等困扰也会得以缓解甚至消失;人老先老脚,脚底有20多个穴道,要经常刺激,每天行走1小时是一个好方法,不管季节如何,都要坚持睡前热水烫脚15分钟,可将一两中药大黄”敲碎,用纱布包好,煮15分钟后,用此水洗脚,具有消炎杀菌、活血化瘀的作用。
如果你是个忙人,建议你根据自己的情况,把体育锻炼化整为零。具体做法如:未起床之前,可用双手摩擦脸面,从下向上,反复多次,直到脸颊泛出红光,用手指揉揉眼睛,捏捏鼻梁,然后再深深地吐几口气。躺在床上,可做一种绝妙的运动,即浑身绷紧使劲。保持全身的肌肉紧张,紧过一阵,再把全身的肌肉都放松。如此反复3次,可使你的肺活跃起来,给你一种极其安详舒适的感觉。在床上还可以曲伸手指,转动脚腕,做许多种腰腹部运动和抬腿运动。床上的运动,用不了‘多少时间,却可以换来一天的舒畅。
在洗脸的时候,别那么快就把毛巾放到水里去。先把热水瓶打开,倒一点热水在毛巾上,轻轻地烫烫脸。热水烫过以后,再用冷水洗脸,既有利于保养皮肤,又能让人一下子精神起来。
另外,一盆冷水就是一个游泳池,能使你得到类似游泳的好处。冼脸前,先深深地吸一大口气,然后把脸浸在冷水里,慢慢地吐气,尽可能延长吐气时间。渐渐地,你的呼吸会越来越长,肺功能会越来越强,精神自然会越来越好。
平时,能够走,就别站着;能够站,就别坐着。因为走着、站着都是锻炼。而忙人在日常生活中坐着的时候太多,站着、走着的时候太少。为了身体健康,就要尽量利用站着和走动的机会,上下楼的机会更不能放过。,,,0.0.0.0 48198,202,二十年前日本有位鹤发童颜的百岁老太太,公开了她珍藏几代的珍贵文献《养生十六宜》,引起日本民众的竞相传抄:发宜常梳,面宜常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常舔,齿宜常叩,津宜常咽,心宜常静,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提肛),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大小便宜禁口勿言。这十六种以按摩导引为主的方法,运用于晨起睡前作自我调摄,只要认真准确地做,并且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养生防病的作用。而这位日本老太太及其祖辈正是遵循《养生十六宜》而获得了长寿、健康。
回顾中国历史,细数历代帝王,享有高寿的佼佼者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不仅高寿八十九,而且在位六十年,无人能出其右。为何自古皇帝多短命,乾隆却身强力壮脑健而独享高寿?这除了与他自幼重视骑马射箭练武有关外,还在于他养生有道。据一位御医的后裔透露,乾隆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为十六个字:“吐呐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以上诸要诀中的“十常四勿”,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所谓“十常”,乃指日常生活中多从事此十项基本且重要的“小动作”,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目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运、肢常伸、肛常提。所谓“四勿”,就是不要触犯日常生活中的四项禁忌: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高寿秘诀也是源于《养生十六宜》。
有人说,遗传基因决定个人的体质与寿命,但从乾隆的例子探索,其父亲雍正皇帝因体弱多病在位仅十三年,其子嘉庆皇帝也只不过二十五年。可见后天的保养调摄与健康和高寿的关系密切。过分强调遗传因素而忽略后天的努力,常使人陷入“宿命”而丧失改变命运的机会,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据考证《养生十六宜》源于古代“修昆仑法五宜”,“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述”及“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的若干内容。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明代龚居中的《红炉点雪》、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李中梓的《颐生微论》、冷谦的《修龄要旨》均有记述,但内容稍有出入。
至于民间百姓引用《养生十六宜》之一招半式,作为保健养生而获效者,可说多如牛毛。然能知其诀窍,深明其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者,则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实为美中之不足。
现从现代养生学观点出发,根据明代冷谦所著《修龄要旨》为范本,广泛搜集古今文献,佐以科学研究资料,结合自身的应用体验,重新整理编排出《健康养生的秘诀》一书,务求古为今用,简便易学。
编 后张峻斌博士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导师为罗侃教授。张峻斌博士现任高雄市健康养生协会理事长,多年来积极向两岸三地民众推广预防医学、耳穴诊疗及传统养生保健法。自本期开始,《养生》版连载张峻斌博士的《健康养生的秘诀》,以飨读者。,,,0.0.0.0 48199,202,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同时也非常注重养生保健。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竟享年86岁,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结实,有时还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陆游能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陆游始终注意饮食起居的卫生和保健,尤其是重视梳头浴脚,从他流传的诗作中,就可以窥出他对梳头浴脚的偏好。
“觉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每天早起梳头是他养生的必修课,“客稀门每闭,意闭发重梳”,看来在客稀门闭之时也是很重视用梳头养生的。
经常梳头,可以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调节头部的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皮下腺体分泌,促进头发生长。陆游由于坚持梳头,到了晚年,在他稀落的白发中,竟有茸茸胎发(黑发)萌生,可见梳头确实有生发健身的功能。
陆游在82岁时作了一首关于睡前洗脚的诗,原文是:“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看来晚上洗脚上床是陆游的一大快事,连他的孙辈都知道烧热水(汤)洗脚的好处。
脚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老年人由于全身动脉不同程度的硬化,或由于代谢紊乱,血脂增高,或由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加剧血管病变,末梢循环发生障碍,末梢神经感觉迟钝,抵抗力随之下降。老年人脚部情况可以说是全身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为了防止脚病的发生,睡前用热水洗脚,平时鞋袜宽大松软舒适,可以保证良好的脚部血液循环。
常梳头勤浴脚越来越被今人所认识,举手之间即可。看来,养生上学一学陆游,重视两头的保健,是很有必要的。(晓卫),,,0.0.0.0 48200,202,每至秋天,尽管天气冷暖较为舒适,但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不适。秋天空气干燥,很容易上火:如皮肤发干,敏感的人很容易出现全身瘙痒;嘴唇也总发干,咽喉干燥发痒,像有什么东西堵着似的;看电脑屏幕时间一久,双眼干涩作痛;细细的皱纹在眼角处也越来越明显;大便也常干燥。浙江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徐志瑛认为,这些都是“秋燥”惹的祸。
中医学向来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和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并将气候的变化归纳为“四时”与“六气”。“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六气”是指不同季节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特点,其中“燥”是秋季的主气。“秋燥”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天气燥热,温度偏高,相对湿度偏低而空气干燥,造成上呼吸道黏膜和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流失,从而出现上述诸症。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是人人所要面对的,我们只有改变自身的身体状况来适应大自然。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应了解一下自已的身体状况。
一、中年身心负担重 根据徐志瑛主任医师多年来从事保健工作的经验,她认为人的生命周期如一根抛物线,中年是顶峰,是生命力最旺盛、最健康的时候,过了这个阶段就开始往下走。机体开始衰退,但衰退的快慢全在自己。生命的规律如此,违背规律永葆青春不可能,但注意自我保健可以延缓机体的衰退。
二、以水养生不可少 干燥的秋天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约600毫升以上,所以,补水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之前各饮水200毫升,白天两餐之间各饮水800毫升。但有些人喝水效果不一定好,可以喝绿茶,或去买胖大海、枸杞子、玄参、玉竹、麦冬、罗汉果等泡茶喝。餐桌上的汤是不能少的,可以补足水分。牛奶、豆浆有补益气血、滋润皮肤毛发之效,因此每天千万不要忘了喝。此外,还要多吃些水果,如梨、苹果、西瓜、香蕉、桃子、甘蔗、葡萄等,多食一些纤维多、水分足的蔬菜,如萝卜、蕃茄、白菜、百合、藕、苦瓜、荸荠等。少吃姜、葱、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以及熏烤食物。
三、食疗防秋燥 秋天易使人伤津液,因此应用一些生津养阴、润肺化痰之食疗方,如北沙参、百合各30克,鸭肉150克,共煮,待鸭肉熟后饮汤食肉;雪梨1个(去核),将川贝粉3克,冰糖10克混合后,轻轻纳入梨中,隔水蒸熟,食梨饮汤;鲜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汤服食;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煎水代茶饮;红葡萄60克,荸荠、白茅根各30克,煮汤当茶喝;把适量的胡萝卜洗净切碎,加米一同煮粥;银耳20克,冰糖少许,炖熟食用。
四、多吃枣、橘易伤身 红枣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民间食补也常用。去年北方的冬枣来杭州,有人吃了太多的枣子后出现腹泻、口腔溃疡。枣子虽然不是热性食物,但也属温性,温性食物吃多了会生内热,加上没有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口腔溃疡就有了温床,且枣皮滑肠还易腹泻。吃了橘子易上火,酸性的物质对口腔黏膜也有损害。比较适中的是一天只吃1个橘子,10个大枣。充足的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会让秋冬的皮肤光洁滋润,不易感冒。
五、枫斗并非人人适宜用铁皮枫斗加西洋参来调理许多阴虚患者的身体,疗效很好,如今这一组方在民间流行,不少市民自己选购原料,自己磨粉配制来吃。其实这种保健品不是人人能吃。如湿阻、阳虚的人就不能吃,不但白白花钱,还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辨别自己是否阴虚应看舌苔,舌苔光剥者属阴虚可食用。不过,最好向医生咨询。人们常以为西洋参是凉性的,其实无论何种参都是补气的,只是西洋参相对于其他参其性偏凉。
六、专家的养生经 徐志瑛主任医师今年已60多岁,每天看门诊,上课带教,却精力充沛,晚上还常写文章。她心态乐观,少有忌嘴,但双休日时常外出走走。她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年保健性地滋补两次,一次头伏、二伏间,吃些红参,然后在初冬用些膏滋方加红参。她对面部保养不像年轻人那么讲究,而是沿用母亲的做法,每天抹点加三倍水的甘油,效果也很好。,,,0.0.0.0 48201,202,说起肾脏,人们除了知道它是男性性功能的主宰之外,还有些什么呢?其实,肾脏的能耐远不止这么简单,肾功能的好坏原来与人体健康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所以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易生疾病……那么,我们该如何养好自己宝贵的肾呢?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广州市中医院肾内科的刘恩棋主任。
女性肾功能不好可能不孕
刘主任说,提起肾病,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尿毒症,要不就是阳痿等男性疾病。但其实,肾功能的减退,男女皆有,而且并不局限于性功能的表现。一般症状有华发早白、精神疲乏、夜多小便、头昏眼花、耳鸣健忘、盗汗失眠、四肢冰冷、腰膝酸软,甚至同房次日晨起也感到腰痛。男性还会有遗精、阳痿、早泄。女性则会出现月经不调、经量减少、白带清稀、性冷感,甚至不孕。
阳痿的病人越来越年轻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近年来患阳痿的男性好像越来越年轻了。”刘主任分析,阳痿之所以出现年轻化,除了因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疲劳过度之外,更重要的还与现在不少年轻人过早、过频发生性行为,以及手淫过度有关。几天前,一名男青年找到刘主任,红着脸诉说了自己的难言之隐———阳痿。原来这名男青年今年才19岁,但17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生活,而且非常频繁,有时候一天就有2~3次。近一个月以来,这名男青年在性生活的时候出现了不举、早泄等现象,所以前来求诊。
中医认为,虽然男子16岁而精通,女子14岁而经行,但必待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刘主任分析,人在过性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内分泌的调度,以及大脑皮层的兴奋,这些都是极度消耗体力的。
误信偏方小心伤肾
近年来,除了疾病本身,药物也成了损害肾健康的“元凶”之一。实际上,中药亦非绝对无毒。而导致中药肾损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非医嘱过量服用及相信所谓“名医偏方”等这些不规范的用药方式。
补肾不可盲目为之
那么,我们该怎样补肾呢?中医认为,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的不同,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则应选择羊肉、鹿茸、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刘主任提醒,肾功能不好的人,在饮食上尤其需要注意。“广东人有边吃海鲜边喝啤酒的习惯,其实这对肾脏的损伤是很大的,最容易引起的就是痛风症。”患者的关节会在夜间出现红肿痛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慢性肾衰。此外,肾功能不好的人要忌咸,少吃用盐腌制过的食品,还有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及番薯、土豆、蚕豆等胀气的食物。
相关链接:肾功能是好是坏主要看几个标准
肾功能好的人,精神好、脚步轻快、睡眠好、耳聪目明。相反,肾功能差的人,夜尿多,常常头昏眼花,腰痛腿软,眼圈发黑,容易脱发。
另外,判断自己肾功能的好坏还要注意日常的尿量,一般正常人每天的排尿量应该在1000~2000(相当于2~4个矿泉水瓶)毫升左右,多于2500毫升或少于800毫升都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0.0.0.0 48202,202,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
笔者就《内经》中养生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浅谈一些体会如下:
1.肾气自然盛衰规律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四七,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精化为气,是为先天精气,即肾气。先天之精生天癸,人之肾气发育充盛,则天癸成熟,男女均具有生殖能力;肾气发育至极,便由盛转衰,生殖能力也逐渐减弱,及至肾气衰至一定限度,天癸便趋衰竭,于是男女都丧失生殖能力,从形体上来看,人体就展现从盛壮到衰老的征象。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是指先天之精发育为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指作为人体精气之本源受后天培育充养形体。这为后世关于肾主生殖,肾主生长衰老,并称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学从肾气衰竭探讨衰老原理,从生殖功能状况判断衰老进度以及节欲保精防衰老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而“生气通天”是《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组成部分。生命之气通于天,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神的活动相互协调,也是一个整体,从而构成有序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因此,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而致病。如《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金匦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内经》云:“肝旺于春,心旺于长夏,脾旺于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又云:“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疾病耗伤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神,就会导致病理性衰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所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
3.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法于阴阳 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应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内经》云:“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又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昭示养生要旨,内则精神专一,外则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内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九窍功能障碍;外有肌肉壅阻而不滑利,卫气不固而腠理疏松,则邪气为害,正气削弱,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解释:“夫百病者,多以旦惠、昼夜、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惠;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和于术数,就是正确掌握各种养生方法和技术。养生术种类繁多,门派各异,方法独特。有以自我修炼为主,如气功、导引、自我按摩、各种拳术等。有借助外力外物的,如保健针灸、食饵药补等。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各种养生术均有各自的宗旨、特点和针对性,要根据这些养生术的原理、特点和要求,结合本人情况,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为宜。二是各种养生术都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掌握其技巧和要领至关重要,一般需要有指导,否则极易出偏,甚至走火入魔;食饮有节,讲究和五味忌偏嗜,适寒温、节饥饱;起居有常,生活、工作有规律;不妄作劳,是指身、心、房事劳作均应适度,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神明协调共存,故而健康应是形体无病痛之扰,情思无偏造之苦,身心和谐的生理状态。生长壮老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衰老不可避免,自有天年之限,但可以通过养生活动保持身心和谐、躯体与机能和谐,这便是生理性衰老,古称“寿尔康”。届时虽然形神皆不及少壮,但仍可以维持相应水平,生活自理,精神不败。欲达此目的,关键在于预防早衰。而环境不良、妄行不节而扰动脏腑、耗伤精气,致使淫邪内生、外邪侵袭,真邪相攻,精气衰败,形神相失,则衰老早至,即病理性衰老,也是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论基础。恬忮虚无,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内经》在各种养生方法中,特别强调精神调养。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故《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内经》以心为精神之主宰,调心以使“主明”,说明调养精神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及时避邪毒虽然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但是疾病的侵害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减少疾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综观中医学病因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避免这些致病因素的侵害,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索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外因,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七情所伤,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内因。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映。不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临床所见,因情志失调而导致疾病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养生而言,调节情志,重视精神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中医病因学说的不内外因是指饮食、劳逸、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也提出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0.0.0.0 48203,202,江苏省中医院采用推拿为主综合疗法治疗腰痛已经取得显著疗效,整体推拿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专家强调,对腰痛最重要的措施是预防。
据悉,各种各样原因引起的腰痛发病率很高,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尚缺乏“灵丹妙药”。该院推拿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推拿治疗各科病症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腰腿痛、颈椎病等患者采用推拿为主配合针灸、拔罐、牵引、微波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以及中药汽疗等综合疗法,疗效显著。如采用推拿运动疗法,或芒针透刺加腰椎整复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采用手法、针刺、颈椎牵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采用常规推拿手法加腰椎后扳拔伸法,配合针刺、拔罐、腰椎牵引、中药药浴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成为推拿科的治疗优势,并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专家指出,中医学一直强调“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对腰痛也是同样。人体的腰部结构复杂,软组织较多,活动范围广,负荷相当大,容易导致腰部扭伤。如果我们根据个人的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及工作情况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很好地保护腰部,那么腰痛的发病率、病情严重程度及复发率将会明显降低。腰痛预防的措施不仅要放在劳动保护等方面,更重要的要放在站、坐、卧、行等日常的点滴活动中去。
专家提醒,患有腰痛的女性不宜穿高跟鞋行走,鞋跟高度3厘米左右较合适。因为鞋跟高度增加1厘米,腰椎的后伸及腰背肌的收缩就会成倍增加,这样腰痛的机会就大大增加。此外,上、下楼时如果行走姿势不当,会出现脚“踏空”而闪腰的情况。良好的行走姿势可以预防、治疗腰痛。同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如游泳、仰卧屈腿挺腹、倒走等,配合自我按摩腰部,增强腰部血液循环,加强腰背肌力量,可减少腰痛症状的复发。,,,0.0.0.0 48204,202,《泰定养生主论》,元代吴人王王圭著。王王圭爱好炼丹之术,更精于医道,活了九十多岁。全书凡16卷,所谈养生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养生须自婚合、孕育、婴幼、童年开始。本书认为:“病蛾无能茧之蚕,破蕊无结实之果。”只有父强母壮,精满血盈,其子方能健康长寿。因此,养生须自婚合、孕育开始。怀妊之后,即须谨守禁忌,避房事,节喜怒,慎劳逸,怡性情,以利于胎儿健康成长。还应仿效周文王设“胎教”之法,使孕妇经常观看镀金美玉,盛粮食的容器,山川名画,听诵经史传集,使这些灵秀之气入胎儿之体内,有利于胎儿智力发育。婴儿出生之后,又当依法调护,如拭舌、护脐、浴儿、服药等。
2.壮岁养生以养心为要务。王氏本着《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之旨,强调“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他还认为,《庄子·养生主》篇之义,以心为养生之主。因此,养生以养心为首务。养心须自幼年开始。成人之后,置身社会,在与人交往之时,善养生者,必须去私欲,畅情志,戒躁妄,勿孜孜汲汲于名利之场,“消息否泰(世道盛衰)而行之藏之,量才能而负之荷之,以不流于物故为之摄,以其分故为之养”,不做那些“才不退而强思,力不胜而强举”之事,存怡和之心,防止精神和形体的过度伤害,积精全神,即可延年益寿。
3.老年养生在精神修养和生活调护上,强调预防为主。在精神修养方面,本书引用孔子之语:“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主张应去掉患得患失的思想,以避免“趑趄嗫嚅而未决,寤寐惊悸而不安”,影响身体健康。书中还取老子所说“以其厚生,所以伤生”为依据,强调老年养生之道,应当读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郁结”,做到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无益之书不读,不急之劳莫务,保持心境清静,防止“内当万虑,昼夜无停”、“快心事过必为殃”,自然福寿绵长。在生活调护上,由于年老体衰,“神随物化,气由神消,荣卫告衰,七窍反常”,更应多加注意,薄滋味,节房事。例如,凡体质肥盛强密的老人,衣服、饮食、药物都应当用粗疏和清爽之品,肉食应当减少,水果宜枣、柿、藕,蔬菜宜多吃韭菜和萝卜。饥饿时宜先吃热的食物,然后再吃温、凉及应时的当季果菜。不要随意进食粘滑、辛辣、燥热的饮食。形体虽然消瘦,但体质壮实兼有痰证的老人,可仿体质强密的老人处理。凡体质消瘦羸弱的老人,自壮年至老年,衣服与药物都宜温厚,对于那些性寒伤胃、腥膻脍炙、生冷油腻的食物,都应该少吃。凡体质肥胖而大便常稀、虚寒易感风邪的老人,也可采用体质消瘦羸弱老人的方法调养。,,,0.0.0.0 48205,202,中医养生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笔者从医30余年,根据自身体验,就中医养生的概念、养生与循道、养生与养德等,略述管见。
一、养生的概念
简言之,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适应自然规律的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就叫中医养生。其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关键是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抗衰的作用。
二、中医养生必须循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三、中医养生贵在养德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
“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健康的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即全面的健康概念。全面正确理解精神卫生,不仅包括健康个性特征的培养,而且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四、养生与排毒解毒
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少量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该物质被称为毒物。它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农药、化肥、药物、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电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内生之毒系指机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而再生之毒。
中医学认为,“毒”侵害人体,可阻滞气机,耗伤气血,破坏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之间的正常运行,从而发生疾病与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毒”长期积存体内,必然导致多种组织细胞的功能障碍,对人体产生众多的危害。它可使人发生各种疾病,诸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损害免疫系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达到祛病强身、养生保健,就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对机体的危害。所谓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过程,保持排毒管道通畅及排毒途径无障碍。尤其是保持消化管道畅通,大便通畅与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径是否有障碍的重要标志。因为从医学角度讲,通过大小便排毒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言:“若要长生,杨中要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说明从大便排毒,即可长寿。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其含义有二:一是直接毒,运用药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间接解毒,利用人体脏腑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达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五、中医养生与亚健康状态
何谓亚健康状态?以现代医学的健康与疾病的标准为依据,将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亦称机体第三状态。中医养生观正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未病与当今亚健康状态相似,却不能等同。因为,中医未病的概念,本身含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改变、有病早治、慢性
病的缓解期四个方面。既然中医养生在于预防疾病,强身保健,所以,中医养生也必然能改善人体的亚健康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广大人群一半,这是个面广量大、值得研究的课题。亚健康状态的发展途么有二:一是向健康方面转化;二是向疾病方面转化。中医养生就在于促使机体向健康状态(包括精神方面)转化。
六、结束语
中医养生不仅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诸多养生文化,更重要的是养生必须循道,养生贵在养德,养生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重要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方面转化,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强身保健,防病抗衰。随着人们对“未病”学、亚健康状态等概念的建立,辅之中医养生之术,诸如汤药、食疗、气功、导引与按摩等,合理改善人们饮食营养结构,进一步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均能对改善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健康”与“保健”其内涵与外延的深化和延伸,真正体现出“健康”与“保健”的含义不再只是治疗疾病,而是在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预防疾病。使所有的人都能享有高质量的、有充分活力的、有意义的生命。,,,0.0.0.0 48206,202,冰心老人是蜚声中外的现代女作家。她生于1900年,是20世纪的同龄人。她自1919年步入文坛,始终笔耕不辍,从事文学创作达70多年,著作等身,硕果累累,是我国现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大师,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晚年创造了自己文学生涯的新高潮。1999年2月25日,冰心安然去世。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福建长乐人。其父谢葆璋是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军官,曾参加过甲午海战。冰心从小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冰心之所以成为文坛不老松,首先她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冰心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儿童文学创作中,她说:“我选定了自己的工作,就是愿为创造儿童文学而努力。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光明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文句。“她一生与儿童为伍,与儿童同呼吸,因此保持着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正因为她童心未泯,所以她爱一切小生命,小动物,尤其非常爱猫。她家养着一只波斯猫。这只猫个大体壮,一身亮丽的白毛,蓬松如云,轻柔如丝,走路、跑跳,动作轻捷灵敏,犹如田径场上的低栏赛跑冠军,可当它在冰心老人面前得宠撒娇时,却显得格外的温驯和娇嗔,常常逗得冰心老人像孩子般地开怀大笑。
冰心曾经说:“养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重要的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好的修养。“她性格恬静,为人谦逊,认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这种“养内“的功夫,使她永远处于一种和平、达观和刚毅的状态之中。晚年,有人再三探问她长寿奥秘,她回答说:“我确实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就是性情豁达一点,从不跟人计较。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十几年前,我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她喜爱玫瑰花,家中总有鲜艳的玫瑰花插在花瓶中,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偏爱玫瑰花?她答曰:因为它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掩不住它独特的风骨。
冰心老人能健康长寿,也得益于夫妇恩爱。年轻时,冰心父母闲聊,其母说,我女儿不嫁给水兵;其父说,我女儿不嫁给当官的。这时,冰心插话说:“我不嫁给文艺界的人。文艺界的人大都风流,是好人,可以做朋友;但要我嫁给他,我可不同意。“后来她果然同文艺圈之外的吴文藻先生结婚。吴先生是社会学家,夫妻相知甚深,感情甚笃,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困居逆境时,夫妇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70年代初,他们夫妇共同承担了翻译巨著《世界史纲》的任务,洋洋数百万字的译稿,是她俩在斗室中互相切磋、字斟句酌地翻译出来的。因此,当有人问及她的养生之道时,冰心深情地说:“我不是依靠营养,吃补药;而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知足常乐,我一直是在微笑中写作而长寿的。”
冰心老人晚年对生死淡然处之,对于死神有一种无畏的达观和潇洒的幽默。她说:“生死寻常事,从不可避免,但精神不可消灭,永远留存。“她身体不好,有人请来气功师为她发功,气功师发了一会功,问她觉得凉吗?她回答“不凉”。气功师又发了一会功,问她觉得热吗?她回答说“不热”。最后她对气功师说:你们别弄了,我这个人刀枪不入。她后来还对人说:“我这个人不信佛,不信神,不信上帝,只信我自己.晚年她虽然深居简出避免尘嚣,.但她情系神州,心系人民。有记者问她平生最痛恨的是什么?她答道:最痛恨的是官场腐败为人霸道。她曾风趣地说:“我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无权可夺,无官可罢。”她在95岁时,还为《女性世界》题词,勉励女同胞们做一个“自爱、自尊、自主、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女性,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世纪老人的奋发向上的豪迈之气。,,,0.0.0.0 48207,202,夏秋之交,艳阳当空,既有炎夏的余威,又有秋干的特点,人们在经过了盛夏过多的发泄之后,体液缺乏,燥感显露,会有不同程度的喉干舌苦、鼻咽干塞等症状发生,一不小心,很容易引发伤风、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因此夏秋之交养生的关键在于防燥。可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食物,以润清燥;多喝开水、淡茶和汤,以水解燥;心平气和,睡眠充足,以静化燥;加强锻炼,以动御燥。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时节,暑气已消,虽然有时白天还较热,但夜间往往已凉意袭人,有一条谚语说“白露身勿露,免得着凉与泻肚”,就是提醒您做好自我保健。
秋季是由炎夏向寒冬转换的过渡季节,入秋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减小,天气变化快,干燥而多变的气候会给人体带来不适,特别是夏末秋尽,夏火未尽,人们会感到口干舌燥,皮肤皱裂。另外,天气转凉还容易引起胃肠毛病复发。因此,秋季保健十分必要。朋友们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外感风寒,在干燥的室内经常喷洒些水,保持空气湿润,同时注意饮食调养,加强体育锻炼。(9月)
现在正是由夏季向秋冬季过渡的秋季,气候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空气干燥,人们易受风凉,从而引起头痛、咽干、咳嗽等一系列疾病。秋季养生,饮食上宜滋润而忌耗散,防止秋燥对肺气的损伤,衣着上宜轻装薄素,适当受些寒凉,提高耐寒能力,起居上宜早睡早起,缓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当然,最主要的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环境的千变万化。(10月)
秋季是由夏向冬季转换的过渡时期,天气变化往往会使人措手不及。现代医疗气象学家认为,入秋以后,人们应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才能避免天气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安全度过“多事之秋”。由于秋天温差大,夜凉白天热,应适时添衣保暖,饮食以清润为宜,多喝开水、淡茶,多吃水果,以解秋燥,秋天天高风劲,阳气渐敛,睡眠应充足,早睡早起,以顺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10月)
深秋季节昼夜温差大,同时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乍凉还暖。冷暖的不规则变化,常引起各种疾病,最常见的有中风、支气管炎、哮喘、胃病复发和伤风感冒。这些疾病的预防,关键是要做到在每次冷空气入侵时,注意保暖。(10月)
深秋时节,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昼夜温差悬殊,天气乍寒还暖,冷暖变化极不规则,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最常见的有中风、支气管炎、哮喘、胃病复发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受冷空气的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同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所致,因此,秋季保健十分重要。
常言道“御寒锻炼自秋始”,秋季里,为了抵御更加寒冷的冬天的到来,适应严寒气候的侵袭,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身体的抗寒能力,不要过早地“多穿衣”,注意耐寒锻炼。,,,0.0.0.0 48208,202,民间俗话常说“十人九痔”,可见从古至今,痔疮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人体的危害颇多,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不够重视,以致痔疮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形成“十人九痔”的局面。为此,肛肠科专家告诫读者:预防痔疮,应注意生活细节。
设防可有效预防痔疮
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痔疮的发生。
预防便秘 便秘是诱发痔疮的原因之一,日常饮食中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对顽固性便秘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治疗原发病,切不可长期服用泻药或采用经常灌肠的办法,以免直肠黏膜感觉迟钝,排便反应迟钝,加重便秘,反使痔疮发生。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纠正久忍大便的习惯,防止蹲厕时间过长,排便时闭口静思,不谈笑。
注意肛门周围清洁 注意卫生,防治感染,以免诱发加重痔疮;平时应经常进行肛门的热敷,勤换内裤,尤其是痔疮发作时,每天至少进行两次肛门热水坐浴,这样可促进肛门部血液循环;及时治疗肠道炎症和肛门局部炎症。
注意下身保暖 保持血液通畅,多饮开水,避免因缺水而肠道干涩、大便干结。
不要久坐久立 经常变换体位,及时治疗心、肺、肝等全身性疾病,以免引起腹压增加、痔静脉高压。
注意孕产期保健 妇女妊娠后,子宫膨大影响痔静脉回流,易诱发痔疮;且孕期一般活动较少,引起大便干燥而诱发痔疮;产后大量血液流失,肠道内少津,便干便秘,加重或诱发痔疮。因此孕产期应适当增加活动,避免久坐久立,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局部,改善血液循环,产后宜多食一些富含津汁的食物如蜂蜜等。
常做提肛运动 具体做法是:全身放松,或坐或立或卧均可,摒弃一切杂念,有意收缩肛门,缓慢上提,就像强忍大便一样,意想把下陷之气提至丹田,然后放松,如此反复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一般每次做30下,每天做两次。这项运动可随时随地进行,办公时、乘车时、看电视时、走路时、休息时都可做,效果很好。
自我按摩 痔疮是局部静脉瘀血扩张而形成的小结节,按摩为我国传统健身祛病的方法之一,长强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联线的中点处)为治疗痔疮首选穴位。取长强穴按摩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预防和治疗上都很有效。
及时用药 一旦有痔疮发作先兆,如轻度不适、疼痛、瘙痒、便血时应及时用药,往往事半功倍。
术后须防复发
痔疮手术后会不会复发,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这份担心。医学实践证明,痔疮手术后是可能复发的,而且复发率还相当高。因为痔疮是一种血管病变,长期的坐位、站位工作,就有可能发生痔疮,因而手术以后并不就是万事大吉。手术只是将原有的痔核摘除,如果术后不注意保养,直肠和肛管的痔静脉照样会经常瘀血,就有可能产生新的痔核,形成痔疮。
那么,在生活中,要想有效防止痔疮发生或者复发,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意饮食调节。肛肠科医师告诫痔疮术后病人的第一条就是不喝酒,不管是黄酒、白酒,还是啤酒,都应禁忌。凡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茴香等等,对痔疮的充血出血都有很大的影响,痔疮病人应少吃或尽量不吃。从防治痔疮的角度来讲,多吃些蔬菜水果好处很多。例如,菠菜、芹菜、茭白、西瓜、梨、香蕉、苹果等(橘子要少吃,因为属热性水果),一方面可保持排便通畅,另一方面又可减轻痔疮的瘀血扩张。对痔疮防治有效的保健食品很多,有乌龟、甲鱼、猪或羊大肠、田螺、泥鳅、蜂蜜、赤小豆、黑芝麻、胡桃肉、竹笋、藕、黑木耳、萝卜、无花果、槐花以及肉苁蓉等。病人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加以选用。痔疮术后病人宜吃得清淡些,少吃油腻过重或薰煎食品。饮食最好定时定量,饭吃八分饱,不能暴饮暴食,饥饱不匀,以防胃肠道功能紊乱。
第二,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固然不好,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腹泻,一日大便多次,即使便溏薄也对痔疮有影响。同时,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便时看书读报的不良习惯要改变。
第三,适当运动,注意改变体位。这也是防止痔疮复发的重要方法,除做操、打拳之类全身性的体育锻炼外,还需加强局部的功能锻炼,如肛门收缩运动,又称“提肛运动”。
第四,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心脏病、腹腔肿瘤等容易诱发痔疮的病人,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治疗,避免病上加病。
第五,一旦出现肛门坠胀及便血等症状,应立即请有经验的肛肠科医生进行诊治,不要因小失大,贻误病情。,,,0.0.0.0 48209,202,秋天气候凉爽,人们的饮食、睡眠、精神都好了起来。此时,“秋乏、秋燥、秋膘”也正向我们走来,如果保养不当,也会增添许多新的烦恼。
拒绝秋乏 告别了炎夏,迎来了天清气爽的秋天,人们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了。可是,一些人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因此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尽可能充足睡眠。第三,要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多吃含钾的食物。第四,要适当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
拒绝秋燥 秋天干燥的气候,使人常感到口鼻咽喉干燥以及发生燥咳,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秋令还可出现大便燥结。此外,秋燥还可导致口唇干燥、皮肤干裂以及毛发脱落。防止秋燥,首先要注意补充水分,每天最好喝3~4杯开水。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基本原则,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中老年人在秋季洗澡不宜过勤,每周洗1~2次为宜,每次不超过半小时,水温在25℃左右。不宜用碱性肥皂洗澡,应选用刺激性较小的肥皂等。秋季还应笑口常开,经常笑,不但能保养肺气,还可以驱除抑郁、消除疲劳、解除胸闷、恢复体力。
拒绝秋膘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宜人气候,让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天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0.0.0.0 48210,202,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应作到八个注意。
一、不要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不要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有害身体健康。
三、不要过度进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不要以肉代补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五、不要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可取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六、不要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过于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发生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七、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八、不要以贵贱分高低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0.0.0.0 48211,202,1912年出生在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曾留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他1949年10月起在清华大学任教,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1958年他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1963年、1982年他先后两次率团参加国际大坝会议和世界工程师联合会,使我国取得了在国际大坝委员会和世界工程师联合会成员国的地位。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94年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81年被墨西哥国家工程院聘为国外院士。
92岁的张光斗,由于工作的性质练出了一副铁脚板。俗话说:“人老先老腿”,生活中的张老,把保健纳入日常的生活中,并归纳为“一二三四养生术”:
一贯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乐为长寿之要诀,如何做到笑口常开,这虽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却也与知足不知足关系甚大。不知足者对名利、地位、物质享受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发展下去心理变态,嫉妒强者,嘲笑弱者,自寻烦恼,自讨无趣,违背自然规律,损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一贯知足,才能适应自然规律。人到老年要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平和之心颐养天年,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目远眺 这里所说的二目远眺,具有高瞻远瞩之意。时下,“近视眼”颇多,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应予矫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化解矛盾,确实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切忌势利眼,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义。能高瞻远瞩,坚定理想信念,顺应自然,则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餐有节 “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上了年纪,可能要四餐五餐,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对身体有利。饱一餐,饥一顿,最容易伤胃。根据膳食科学报道:我国四大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单一食用,其吸收利用率仅占51%-70%,而混合吃,可达80%-90%以上。玉米还有降低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常食花生、豆类,可使气血化生有源,气充血旺,心身健壮。食五谷杂粮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所以要延年益寿,须五谷皆食,不偏食。
四季不懒 保健三字经说:“常运动,勤思考,既强身,又健脑。多动手,精神好……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坚持持久,定能防老”。四季不懒,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此既可保持我们祖先的勤劳美德,又能焕发青春。,,,0.0.0.0 48212,202,孙思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寿高101岁,一生为人治病疗疾,广采医药文献,结合自己的从医经验,勤于著书立说。他在71岁时编成《千金要方》30卷,载有医药方4500多个。他100岁时,仍然身强力壮,神采奕奕,不忘著述,编成《千金翼方》30卷,收入本草800多种,还撰写了《摄生论》、《福禄论》、《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养生学的著作,全面地论述了他的养生术,成为我国医学和保健学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孙思邈的长寿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顺其自然
人体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养生之道只有顺其自然,才会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人进入老年之后,生理、心理、体质、性格、脾气、兴趣、言行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惟有适应这些变化,不逆自然而动,才不会有损于健康。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味,寝处不安。“他告诫子孙要充分认识这些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不可错误地认为“大人老来恶性不可恣谏“而埋怨他,应该根据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而顺其自然,“与宜常预慎之“,“不得令其意负不快”而影响健康。因为“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这就要求子孙们必须善于适应和调节老人的感情变化,“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以便顺其自然,保持平和的心态。孙思邈的这种养生观,是根据他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来的,也是孙思邈长寿的宝贵经验。
重视食养
孙思邈很重视食养,他认为,“安神之本,必资于食“只有吃得好,才能强身防病。他说:“春七十二日,省酸略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余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他把饮食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季节的不同和身体的营养需要来确定进食的重点,就使得平日的一日三餐成为养生健身的手段,避免了随心所欲的进食方式。此外,他还极力主张饮食清淡,注意节制,细嚼慢咽,食不过饱。他在总结自己的进食经验时写道:“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来老年人消化力逐渐减弱,饮食须有所节制,不可吃得过饱。应该做到少吃多餐,“觉肚空,即需索食,不得忍饥”。他平时爱吃淡食,较少吃肉,还经常服用蜂蜜、莲子、山药、芝麻、牛乳等,无疑对他的长寿都有助益。
适度活动
孙思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他从不“饱食即卧”,而是“食毕当行步踌躇”,“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有助于消化,达到祛除百病的目的。孙思邈不仅善于活动筋骨,还很注意用脑和健脑。他深知人的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机体衰老首先表现于大脑的衰老。他平时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直至白首之年仍不失卷。他的医学著作《千金翼方》就是他10a岁时写成的。为了写这部书他平日不辞辛劳,常常步行外出收集民间药方,并经过亲自的试验、证实.才收入书中。这种体力与脑力的活动,都构成了他增强体质,延缓大脑衰老和健康长寿的因由。
保持中庸
孙思邈为世人留下了总结自己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宝贵经验的十二少秘诀:“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是人难以回避的精神活动,如果放纵或者抑制都会对身体有损害。为此,要做到适度,就贵在一个“少”字上。就是说要有所节制,不太过,保持中庸之道,不走偏锋,对于养生益寿多有裨益。
他在倡导“十二少”的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他把这“十二多”视为“丧生之本”。按他的养生理论,他所倡导的“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是丧生之本。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的境界。他就是这样认真身体力行的。所以才能在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仅仅40多岁时,他却超过了百岁之龄。,,,0.0.0.0 48213,202,度过了暑热难挨的盛夏,时下已经进入秋天。秋令如何养生?如何正确养生?医者有如下忠告:
忠告之一:秋季不可乱进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进补。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
三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忠告之二:锻炼要“四防”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
防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防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地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防秋燥。秋天气候干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忠告之三:秋凉乍寒应当“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此外,冬天往往诱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秋天接受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冷水浴,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忠告之四:秋季防肥胖
肥胖既有碍人的形体美,还会带来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的肥胖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有关专家指出,秋季是容易发胖的季节,肥胖者更应注意减肥。
每年夏天,人的体重都会有所减轻,哪怕是肥胖者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活动量增加,出汗多,能量消耗较大,以散发热量为主,脂肪细胞代谢也较快,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因此,肥胖程度也会有所改善。夏天白昼时间较长,天热也容易睡眠不足,造成身体内热量耗散,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相对散发的热量也增多。另一方面,夏季天气闷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摄取清淡的食物,清淡的食物含热量低,所以造成体内热量的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人也就渐渐发胖起来,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
看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早晨抓紧时间适当选择一定的体育锻炼。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0.0.0.0 48214,202,秋天,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讲究秋令衣食住行的卫生,有利于预防疾病保障身体健康。
衣服方面:
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宜穿素装薄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适当地“冻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中秋以后,气温降低,宜及时增添衣服、被褥,以免受凉感冒,胃病复发。
饮食方面:
首先宜润。秋季以后,降雨少,空气干燥,易引起咽干、鼻燥、肤涩等“燥症”,故应多饮开水、淡茶、菜汤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银耳、梨、柿子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功效。其次宜补。深秋季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易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鸡肉、牛肉、猪肝、鱼肉以及大枣、莲子等。另外,秋季要注意饮食卫生。秋季室外凉爽,室内温热,最宜蚊蝇繁殖,苍蝇是肠炎、痢疾等疾病的传播体,人体吃了被蚊蝇污染的食物后极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居住方面:
深秋季节,气候较冷,夜间睡觉要关好门窗,入睡后腹部要盖一些衣被,以防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泻。秋季要避免熬夜,每晚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使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
活动方面:
金秋时节,景色迷人,是人们户外活动、锻炼和旅游的黄金季节,早晨到公园做操、打拳、散步、跑步等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秋季气候凉爽,不冷不热,工作效果最佳,但也应避免长期超负荷劳动,经常加班加点,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带状疱疹、急性荨麻疹及其他旧病的复发。,,,0.0.0.0 48215,202,儿童厌食、消瘦、大便干燥、贫血通常都与胃病有关。其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差,尤其是初秋时节,症状更加明显。
上海市名老中医丁学屏教授认为,孩子先天脾胃虚,易引起肠胃功能不良。儿童因语言交流能力差一般无不适主诉,如果有明显胃痛现象,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很可能已经出现浅表性胃炎和溃疡。对于儿童这种常见的脾胃问题,调整肠胃功能和养成良好习惯比药物治疗更有意义。上海瑞星医院消化内科石赛宝主任有一套“三养”理论。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首先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现代医学证明,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口对口传染,所以对儿童应采取分食制,减少家长把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儿童的机会。我国无症状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升高,许多患儿都是通过家长传染的。孩子最好与家人分餐,以防交叉感染。同时,纠正孩子喜欢咬手指、啃异物的坏习惯也很重要,避免细菌侵入胃中。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导致儿童饮食功能紊乱。孩子要少吃炸鸡、冰可乐、巧克力等刺激性的食品,以免伤害孩子肠胃。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个脏腑尚未发育完善,如果对生冷饮食、油腻食物没有节制,肠胃得不到休息,形成积滞,日久便出现厌食、消化不良、大便异常,导致各种胃部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主食与辅食的比例,中医认为五谷养胃,粮食对于肠胃最有好处。
建立良好喂养方式
其次,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尤其是祖辈带孙辈需要更加注意。喂养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少孩子学习紧张,加之疲劳过度,刺激胃肠功能,长此以往,厌食、胃痛、胃炎等屡屡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胃病由于初起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家长要重视儿童厌食、胃部不适等症状,不能因工作繁忙而忽略孩子的一些细小变化。而且当心不能让孩子腹部着凉,天气转冷后注意不要让孩子吃冷食。
重视肠胃调理养护
最后就是对儿童胃肠机能的调理养护。小儿的胃是很娇嫩的,调整胃肠机能需要十分小心。石主任认为,对儿童胃炎如果进行单纯抗生素治疗,对胃部的刺激较大,引起胃部更加不适,儿童不能配合而中断治疗,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胃病治疗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容易复发。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胃病的根本。用中医调理开胃,等儿童胃肠机能恢复或增强后,再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中药苦口,孩子也难以接受,所以将中药味改变,使之口感良好也非常重要。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家长擅自给儿童服用一些助消化药物和健胃药,只是在成人剂量上作了减少,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儿童胃病与成人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儿童发生胃部不适或者厌食时千万不要乱服药,最好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对症运用儿童剂型。,,,0.0.0.0 48216,202,"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但是如何才能健康?又怎样才能长寿?人们曾做过各种寻找灵丹妙药的试探,甚至采取神秘的法术,但结果却是徙劳无益。尽管灵丹妙药没有,神秘的法术亦不存在,但整个人类的寿命却正在不断延长。
据报道,17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0见,18世纪为30岁,19世纪以前为40岁,1920年为55岁,1935年为60岁,1952年为68岁,而目前已经达到70岁左右。且有不少发达国家都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可以预料,到2000年的时候,将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人的平均寿命会接近或达到80岁左右。现存的最早的我国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里所说的"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再是人类的梦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尽管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黄帝内经》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从而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能够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代的圣贤人由于掌握养生之道,年纪活到了100多岁,而形体、动作不显得衰老,但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50岁,形体就衰老了。人不可能不死,但是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视是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僻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着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认识,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志。"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它的形成还得从我们生活的场所-地球说起。地球每365日5时48分46(或45)秒绕太阳公转一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年;同时,地球本身还在自转,每24小时转一圈,也就是一天。它的旋转轴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有66.5°的交角,于是在公转过程中有半年是北半球离太阳近些,有半年是南半球离太阳近些。在北半球的夏至,太阳直射在北纬23.5°纬圈上,在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的纬圈上,其他时候,太阳直射在这两个纬度带个之间,春分和秋分,太阳两次过赤道天顶,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线之间往返一个来回,世界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季节交替。四个季节里气候各有特点,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关于这一点,中医学是这样解释的,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例如冬至一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的规律,因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根本,即指万物生和死的本源。"六气"是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这六种气候是一年四季气候消长进退变化中产生出来的,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又是互助调节的,因为有了这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才有一年温、热、凉、寒和生长收藏的阴阳变化,所以自然界的气候可以互相调节,以利万物的生长发育,并使整个自然界气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有规律的。遵循和利用这个规律,维持阴阳动态平衡,对人类有益,破坏这个平衡,则会"灾害至矣"。"人以天地之气生",还指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生物,归根到底,依靠于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如果缺乏足够的光和热,生命就不能发生和存在。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地球本身也只是由于有太阳热才得以生存下去……如果没有太阳所放射到我们这里的排斥运动,地球上的一切运动都一定会停止"(《自然辩证法》)。我们日常吃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用的燃料也来源于植物。来源于其光合作用,其能量来自太阳,所以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