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透析患者血管钙化4大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09-22 09:41浏览: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随着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心血管疾病(CVD)成为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血管钙化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血管钙化导致的死亡率约占终末期肾脏病总病死率的30%左右。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血管钙化在透析或非透析的CKD患者中普遍存在。血管壁的内膜和中层都可以发生血管钙化,中层钙化是CKD的特征性表现。本文就透析患者动脉中层钙化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该疾病的认知度及重视度,提高诊治率。

血管钙化的特点:血管钙化(VC)在透析的CKD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能导致CKD患者出现VC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血脂异常、炎症、高磷血症、尿毒症毒素、含钙磷酸盐结合剂、维生素D治疗和透析时间。随着年龄、透析时间的增加,血管钙化也增加。CKD5期患者血管钙化达80%~90%,透析20年、年龄50岁以上的患者,100%有血管钙化。

血管壁的内膜和中层都可以发生VC。CKD患者血管内膜和中层钙化的风险均较高,然而中层钙化则是CKD的特征性表现。内膜钙化的特征是局部组织呈炎症反应,而磷酸钙在中层的沉积,则见于高磷血症的CKD患者。中膜钙化和内膜钙化可同时发生。中层钙化对非透析CKD患者的预后有较强预测作用,可用于发现死亡和住院风险高的CKD患者。

血管钙化的临床类型:按受累动脉部位分类,有主动脉及其分支、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硬化等类别。血管钙化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症状。一般表现可有脑力和体力衰退,触诊桡动脉等体表动脉时可发现变粗、变长、迂曲和变硬。内膜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指标,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而中层钙化的特点是弥散性矿物质沉积,与动脉僵硬、收缩期高血压以及左心室肥厚相关。两类钙化可通过不同途径诱导心血管事件发生(见图1)。图1血管钙化诱导心血管事件

诊断方法:X线、CT、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医学影像检查的几种常用方法。几种检查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

X线检查:费用低廉,对不透光异物存留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X线平片诊断中、重度动脉钙化敏感性高,而轻度钙化容易漏诊,诊断腹主动脉钙化的敏感度高于髂、股动脉。2009年指南指出,建议使用侧位腹部X线片检测透析患者是否存在血管钙化作为基础的成像检查。检查X线平片的方法可以对血管钙化进行半定量评价,另外,其检测结果可提供钙化发生部位的信息,即是内膜的斑片样钙化还是动脉中层的线样钙化。

CT检查:在显示横断面方面明显优于X光片,能清晰的显示血管走向及血管病变。而且,多排螺旋CT能进行三维成像,有助于立体显示组织和器官病变。可以作为血管钙化检测的金标准,对血管钙化的密度和体积进行测量和定量分析,评定钙化积分,用于血管钙化诊断和治疗后的评估。在CKD患者中,尤其是对于那些既往没有心脏病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MRI检查:软组织效果更好,没有X线辐射,对机体的损害很小,主要用于发现软组织疾病。MRI对血管方面的疾病灵敏度高,主要用于发现出血性病变等。但是,检查费用相对较昂贵,较少用于检测血管钙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包括超声心动图和血管超声。临床上患者的瓣膜病变,应用非创伤性超声心动图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可进行钙化定量分析,能直接观察是否存在瓣膜钙化,当发现瓣环钙化的厚度>1mm强回声时为心脏瓣膜钙化,且能给出钙化部位和大小。血管超声可以检查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具有检测费用低且无放射性的优点,在临床上比较普及应用,可定性和半定量评价血管钙化,其检测的准确性受到检测人员技术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