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磁共振在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09-22 09:07浏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据研究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痴呆的发生率高达0.8%~4.7%。其中老年脑血管性痴呆(cerebralvasculardementia,VD)又称为“梗死性痴呆”,是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也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的第二大老年痴呆类型。VD和AD二者的临床症状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又互相影响,难以根据症状进行准确鉴别。而二者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均有所不同,治疗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进行脑痴呆类型的准确鉴别,对于及时对症施治,保障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也逐渐有所体现。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就诊的42例老年VD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42例老年AD患者作为参照组。2组均进行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选用DiscoveryMR7503.0TMR成像仪,首先对全身进行T1W1、T2W1、Flair三个序列的常规扫描,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具体参数设置:T1为300ms,TR为10ms,TE为4ms,翻转角度120°,视野调整为25cm×25cm,连续获得116幅图像,每层厚度设定为1.6mm。收集整理获得的图片,根据Stoub方法计算海马体积,参照Hasboun等标准对每层海马的结构进行分界,参照安维民的测算方法测量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两侧海马体大小、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并观察分析2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和损害情况。其中脑梗死的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相关标准进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统计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痴呆的发病率为7%,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既往研究认为VD是由于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多发性脑梗塞导致的,因此又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痴呆”。但现代研究发现VD与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因此现在多将其定义为因缺血性、出血性以及急性或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

老年VD和AD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但二者的发病原因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将老年痴呆根据病因分为变性病和非变性病。其中血管性痴呆、感染性痴呆和中毒性脑病都属于非变性病。而AD、路易体痴呆和额颞痴呆则属于变性病。老年VD和AD二者病因不同,治疗措施也有所差异。但由于二者临床症状极其相似,仅依靠临床症状难以准确区分,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辅助确诊。近年来头颅磁共振开始逐渐被医学界用于不同老年痴呆类型的区分中。VD的病灶主要集中在脑皮质以及皮质下一级的基底节部位,病灶可单发可多发,可见脑沟变宽,脑室扩大,皮质变薄,颞叶和海马体则有所萎缩但不明显,因此颞叶沟回间距没有明显改变,且磁共振图像显示的信号改变与一般的脑梗死一致。而AD患者的颞叶部位、海马体以及杏仁核均发生对称性的广泛萎缩,随着三个部位的萎缩,脑沟变深,颞叶沟回间距则变宽。付磊等研究发现老年VD和AD在头颅磁共振成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能为二者的区分诊断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就诊的老年VD患者和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头颅血管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分别为(2.56±0.15)cm3、(2.61±0.16)cm3,两侧总体积为(5.17±0.21)cm3。参照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分别为(1.84±0.11)cm3、(1.97±0.10)cm3,两侧总体积为(3.81±0.19)cm3。研究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和总体积均明显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与参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其颞叶沟回间距及其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均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为100.00%(42/42)高于参照组的16.6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43,P=0.001);梗死层面范围直径为(0.643±0.024)mm大于参照组的(0.209±0.0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5,P=0.014)。结果与丁旗刚的研究数据一致,表明磁共振成像检查下通过测量比较海马体体积、脑沟回间距及大脑左右径,能分辨出VD与阿尔兹海默病的脑部实质性区别,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综上,应用头颅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VD与其他痴呆性病症的脑部实质性区别,操作简单,能为临床诊断提高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