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乙肝患者如何正确选择抗病毒药物治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6-01 21:47浏览:

乙肝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传染病,轻症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肝区疼痛、肝脾肿大等相关症状,可见其危害之大,是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然而大多数患者是选择抗病毒治疗,那么乙肝患者如何正确选择抗病毒药物治疗?

想要了解两种药物的区别,需要从它们的抗病毒机理谈起。

首先,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并不能直接灭活乙肝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发挥作用,干扰素会首先作用于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反应,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最终通过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

其次,核苷(酸)类药物则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过程所需要的聚合酶来发挥抗病毒作用,是直接灭活乙肝病毒的药物。

那么,对于初治的乙肝患者来说,二者到底应该选择呢?

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疾病的进展程度进行区分。

首先,对于年轻人来说,虽然干扰素有效率不高(低于50%),而且使用不便,必须是注射的方式,但是干扰素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患者的指标恢复正常了(病毒载量降低,转氨酶复常),是可以选择停药的,而且以后终生不再需要治疗。

从乙肝病毒诱发的肝炎发展到肝硬化、肝癌还需要20~30年,因此即使干扰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也可以替换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二者的抗病毒机理不同,替换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也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老年患者,在用药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有肝硬化的风险,如果此时还给予干扰素治疗,可能因为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导致疾病的进展,引发肝硬化加重甚至诱发肝癌,所以对于40岁以上的慢乙肝患者,要尽量选择口服核苷(酸)类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因此,判断乙肝患者是否已经出现肝硬化状态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此时患者只能选择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不能再注射干扰素,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目前,基于“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原则,2019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抗病毒治疗药物优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韦立得(TAF),因为二者迄今为止临床耐药率为0。

其中,TAF是TDF的升级版,该药不到TDF的十分之一,但是具有和TDF相似的抗病毒疗效,而且靶向肝脏,对肾脏和骨骼的安全性较好,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和骨质疏松的慢乙肝患者。

可以说TAF在减少临床用量提高抗病毒疗效的同时,极大避免了对于身体其他器官的毒性损害。

两项国际3期研究(108和110号)数据支持了TAF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入组了1632例慢乙肝患者(其中334例在中国接受治疗)。结果发现,在为期96周的治疗时间内,无一例患者发生替诺福韦耐药,且TAF在骨骼和肾脏安全性参数上有显著改善。

由以上介绍可知,TAF的治疗效果是不错的,有需要的患者朋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对于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千万不能因为认为长期服药“伤身”就擅自停药,一旦病情反弹或恶化,对身体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是远远大于常规服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