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中一旦出现严重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启动紧急处理流程,以保障受试者的生命安全和权益。以下是详细的处理流程:
-
及时发现:研究者、护士或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受试者的症状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等方式,及时发现严重异常情况。例如,受试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骤停、严重出血等明显症状,或者实验室检查显示肝肾功能急剧恶化、血液指标严重异常等情况。
-
立即报告:一旦发现严重异常情况,现场工作人员应立即向主要研究者报告。同时,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危及生命的状况,应直接启动紧急医疗救援程序,呼叫医院的急救团队(如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科室)。主要研究者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评估情况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向上级领导、伦理委员会、药品监管部门以及申办者报告。一般来说,对于严重不良事件(SAE),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 24 小时内)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报告。
-
现场急救:在发现严重异常情况后,现场具备急救资质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现场急救。例如,对于心跳骤停的受试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出现过敏反应的受试者,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或干预措施的使用,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等)。
-
转运至专业科室:如果现场急救无法满足受试者的救治需求,应尽快将受试者转运至医院的相关专业科室,如重症监护室(ICU)、急诊科等,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在转运过程中,要确保受试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携带好必要的医疗记录和检查结果,以便接收科室的医生能够快速了解病情。
-
多学科协作救治:接收科室的医生应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和救治,根据受试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因药物导致的严重肝损伤患者,可能需要消化科、肝病科、药剂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采取保肝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
-
详细调查:在受试者病情稳定后,研究者应及时对严重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询问受试者或其家属相关病史、用药情况、试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等,收集与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试验药物的使用剂量、时间、合并用药情况、受试者的依从性等。同时,要对试验现场进行调查,检查试验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
-
原因分析:组织相关专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严重异常情况与试验药物或干预措施之间的关联性。考虑可能的原因,如药物不良反应、受试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合并用药的相互作用、试验操作不当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
-
影响评估:评估严重异常情况对受试者健康的长期影响,包括是否会导致残疾、功能障碍、器官损伤等后遗症,以及对受试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要评估该事件对临床试验的影响,如是否需要暂停或终止试验,是否需要对试验方案进行调整等。
-
详细记录:将严重异常情况的发生、处理过程、调查结果等详细记录在受试者的病例报告表(CRF)及相关的医疗记录中,确保记录准确、完整、及时。记录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症状、体征、采取的急救措施、治疗过程、检查结果、病情转归等详细信息。
-
撰写报告:研究者应按照相关法规和临床试验方案的要求,撰写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描述、处理过程、原因分析、关联性评估、影响评估等。报告应客观、科学、准确,并及时提交给伦理委员会、药品监管部门以及申办者。同时,要保存好报告的副本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以备后续查阅和审核。
-
定期随访:根据受试者的病情和事件的性质,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对受试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的变化、体征的恢复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动态监测等,以评估受试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远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随访时间可能从数周、数月到数年不等,取决于具体情况。
-
持续跟踪:在整个临床试验期间,甚至在试验结束后,都要持续跟踪受试者的情况,确保其健康状况得到妥善关注和管理。对于因严重异常情况而退出试验的受试者,也要继续跟踪其治疗和康复情况,直至病情稳定或达到合理的终点。同时,要将随访和跟踪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在案,并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报告。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确保所有操作符合伦理和法规要求,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和权益。同时,要及时与受试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告知他们事件的处理情况和后续的计划,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