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中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主要在 Ⅰ 期临床试验中进行,具体流程如下:
-
制定试验方案:明确试验目的、受试者选择标准、剂量递增方案、观察指标、终止试验标准等内容。方案需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相关机构备案。
-
筛选受试者:选择健康志愿者或特定疾病患者作为受试者,一般要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符合一定标准,且无严重的基础性疾病、药物过敏史等。同时,要向受试者充分告知试验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受益,获得其书面知情同意。
-
准备试验药物:确保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保存药物,并准备好相应的给药设备和急救药品、设备等。
-
确定起始剂量:根据临床前动物实验的结果,如无明显毒性反应剂量(NOAEL)、最大耐受剂量等,结合药物的作用机制、同类药物的临床经验等,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如采用动物 NOAEL 换算为人等效剂量,并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来确定人体试验的起始剂量。通常起始剂量会设定得较为保守,以确保受试者的安全。
-
实施剂量递增:按照预先设定的剂量递增方案逐步增加药物剂量。常见的剂量递增方案有改良的 Fibonacci 法,其剂量递增比例通常为 100%、67%、50%、40%、33% 等。例如,起始剂量为 10mg,第一次递增到 20mg,第二次递增到 33mg,第三次递增到 50mg 等。每次递增剂量后,需观察一定时间,一般为 1 - 2 周,以评估受试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观察与评估:在每个剂量水平,密切观察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变化。不良反应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常见不良反应术语标准,CTCAE)进行分级。同时,记录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心电图等数据,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峰浓度(Cmax)等。
-
判断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认为发生了 DLT:出现 3 级或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除了一些可耐受且可逆的不良反应,如轻度的恶心、呕吐等);出现 4 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出现导致受试者不能继续接受试验药物的任何不良反应。如果在某个剂量水平,有一定比例(如 33% 或以上)的受试者出现 DLT,或者出现了严重的、不可耐受的、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即使未达到规定比例,也应考虑停止剂量递增。
-
确定 MTD:在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的情况下,继续递增剂量,直到达到预先设定的终止标准。一般来说,MTD 是指在该剂量下,大多数受试者能够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且未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但在更高剂量下可能会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的剂量水平。通常将出现 DLT 的前一个剂量水平确定为 MTD。例如,在 50mg 剂量水平出现了规定比例的 DLT,而 30mg 剂量水平未出现,则 30mg 可能被确定为 MTD。
-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试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包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等,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征,明确剂量 - 反应关系。
-
撰写试验报告:详细描述试验的设计、实施过程、结果以及结论,包括最大耐受剂量的确定依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处理情况、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内容,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整个临床试验过程需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伦理要求,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同时,研究团队需密切关注受试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