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黄斑前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6-20 09:36浏览:

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发病原因不详。膜的本质是由来自于视网膜的细胞及其各种衍生物或代谢产物所构成。根据临床和细胞学研究,原发性黄斑前膜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后脱离和来自视网膜的细胞向黄斑区迁移积聚有关,这些细胞能形成具有收缩能力的纤维膜。
细胞迁移因素(55%):
用免疫组化及电子显微镜的检查方法,对黄斑前膜的细胞及细胞外成分作了分析研究。在原发性黄斑前膜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是Müller细胞,它们可穿越完整的内界膜。其次是色素上皮细胞,可能具有穿越无孔视网膜的能力,或通过周边部细微裂孔向视网膜内表面迁移。另一些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肌原纤维母细胞、神经胶质细胞、透明细胞、周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来自视网膜血循环,有的属于玻璃体内自身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如fibronectine、vitronectine和thrombospondine等)来自血-视网膜屏障破损处的血浆,或由迁移至视网膜表面的色素上皮合成。视网膜前细胞通过这些物质相互连接并形成纤维性膜组织,其中的肌原纤维母细胞的收缩可引起膜的收缩,从而牵引视网膜,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黄斑前膜治不好有致盲危险。
发病机制
1、玻璃体后脱离在黄斑前膜形成中的作用,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为60%以上,从60到70岁,其发生率由20%提高到52%。在黄斑前膜患者中,玻璃体后脱离是最常见的眼部伴随改变,发生率为57%~100%,多数是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同样在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患者中,黄斑前膜的发生率也很高。推测当玻璃体出现后脱离时,局部视网膜解剖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视网膜更容易遭受损伤。玻璃体后脱离时,对后极部产生牵引力,内界膜的薄弱区受此牵拉,容易产生破损,这是造成视网膜表面细胞增生和黄斑前膜形成的开端。如果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持续存在,将造成持续的玻璃体黄斑牵引,导致黄斑损害如黄斑囊样水肿等。
虽然玻璃体后脱离与黄斑前膜关系密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黄斑前膜病人发病时不存在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前膜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关系尚需探讨。
2、细胞移行与黄斑前膜的发生发展,一般认为神经胶质细胞来源于视网膜内层,经内界膜的破损处移行到视网膜内表面,并沿视网膜表面增生,向四周移行。从解剖学角度看,视盘和大血管表面的内界膜比较薄弱,容易产生破口,为神经胶质细胞的移行提供通道。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增生的黄斑前膜组织直接与内界膜破裂处相延续,证实了这一理论。
黄斑前膜的另一细胞构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向视网膜内表面移行:
(1)经过亚临床型视网膜裂孔或自闭性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内表面。
(2)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由神经胶质细胞转化而来。
(3)玻璃体内各种理化因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趋化作用,使之完成跨视网膜迁移。在玻璃体腔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形态改变,通过细胞变形作用,由视网膜外层移行到视网膜内表面。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又能释放趋化因子,吸引星形胶质细胞等。
(4)此外,视网膜内表面也有可能存在静息的原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被各种因素激活。
3、黄斑前膜造成的视网膜病理生理改变,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证实,黄斑前膜内细胞成分的收缩,导致视网膜受牵拉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前膜。黄斑前膜的收缩对视网膜造成的牵引力主要在切线方向,所以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几率较小。如果黄斑前膜形成的同时伴有玻璃体黄斑牵引,则容易产生黄斑囊样水肿,甚至板层黄斑裂孔。
黄斑中心凹被牵引,将发生变形、移位。黄斑周围小血管被前膜牵引、压迫,产生扩张、变形、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血流速度降低等,将导致血管渗漏、出血斑等现象。临床上可出现视物变形、扩大或缩小、视疲劳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