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2-11-21 08:25浏览:
次
预防肺大泡的常识
肺大疱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外科疾病,我们身边时常都会有遇到肺大疱的患者,了解肺大疱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那么,肺大泡病的预防常识有哪些?下面咱们一起解答吧。
肺大泡病(心胸外科),在炎症,细支气管发育异常或肺气肿的基础上,肺脏表面的肺泡因内压增高,形成巨大囊泡性改变,称为肺大泡、肺大泡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多见于小儿。因先天性细支气管发育异常,粘膜皱壁呈瓣膜状,软骨发育不良,若细支气管发生炎症、水肿、粘液堵塞,形成局部活瓣作用,而使局部肺泡内压增高,形成肺大泡。后天性肺大泡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肺大泡的数目、大小、分布范围各人而异。大的张力性肺大泡可占据一侧胸腔,压迫肺组织,将心脏、气管、纵隔推向对侧,或形成纵隔肺疝凸向对侧胸腔,临床呈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心力衰竭。肺大泡亦常可破裂而成自发性气胸。小儿先天性肺大泡。有症状或反复发作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成人的肺大泡出现呼吸窘迫、感染、出血及反复并发气胸者,也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疗效良好确切。
症状表现:
1.大多数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史。2.有进行性呼吸困难。3.病变处呼吸音低或消失,叩诊呈鼓音。4.若病变巨大,气管、心脏可推向对侧。
诊断依据:
1.进行性呼吸困难。2.病变处呼吸音低或消失,叩诊呈鼓音,气管、心脏推向对侧。3.X线胸部平片:肺部有单个或多个囊泡样透亮区,囊泡中无肺纹理、壁薄。囊泡周围可见到受压致密的肺纹影。
治疗:
1.小儿先天性肺大泡若症状明显或反复发作者,可采用手术治疗。若为继发炎症的肺大泡,以药物控制炎症为主。若控制炎症后肺大泡未见缩小或消失,也可考虑手术治疗。2.成人的肺大泡,出现呼吸窘迫、感染、出血及反复并发气胸者均应手术治疗。3.手术原则是切除肺大泡,尽量保存健康肺组织。4.双侧肺大泡,在必须手术时,应选切除较严重一侧,必要时6个月后再施行另一侧手术。
肺大疱的主要发病机制和原因
我们知道肺大疱是因为肺泡内压力升高导致巨大的囊泡状的改变,但是的话这种只是属于表面的病变症状,而肺大疱的主要发病原因和机制是有很多种的,下面我给大家列举了一部分。
(一)发病原因
肺大疱是由于肺泡高度膨胀,肺泡壁破裂并相互融合而形成,一般是由小支气管的活瓣性阻塞所引起,与肺气肿的形成机制相同,但程度较重。气肿的肺泡直径超过1cm,发生在肺实质内,常伴有不同的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晚期矽肺或结节病,也有些肺大疱见于肺和支气管无疾病的患者。肺大疱继发于肺炎或肺脓肿者多见于婴幼儿,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因有炎性病变,小支气管粘膜有水肿,造成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门作用,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增加而破裂,乃形成巨大的含气囊腔,临床上称之为肺大疱。
继发于肺结核的则多为单发,亦无明显之肺气肿同时存在。
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除大疱之外,常伴有多数小疱。
(二)发病机制
肺大疱的壁甚薄,由肺泡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或仅为纤维性膜。可与多种肺气肿并存,常见于间隔旁侧或细叶旁肺气肿,可伴或不伴炭末沉着,分别见于煤矿工人尘肺和瘢痕组织肺气肿。肺大疱分为3种病理形态。
Ⅰ型:多发生于中叶或舌叶,也常见于肺上叶,可能由于该部位胸腔负压大,突出于肺表面,并有一狭带与肺相连又称为狭颈肺大疱。因为支气管瘢痕组织形成的活瓣性阻塞,肺大疱体积增大系由于肺泡侧支通气和气体滞留。Ⅰ型肺大疱壁薄,常由胸膜和结缔组织形成,常规X线胸片即可发现肺大疱的存在。
Ⅱ型:在脏层胸膜与气肿性肺组织之间。是宽基底部的表浅肺大疱位于肺表层。肺大疱腔内可见结缔组织间隔,但它不构成肺大疱的壁,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
Ⅲ型:是宽基底部深位肺大疱。结构与Ⅱ型相似,但部位较深,周围均为气肿性肺组织,肺大疱可伸展至肺门,可见于任何肺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