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最佳适应证
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最佳的适应证为:骨质良好股骨近端解剖正常或接近正常,股骨头直径与股骨颈直径的比值>12、年龄<65岁的非感染和毁损性关节疾病患者有部分学者提出其年龄最好控制在55岁以下骨质良好可以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及较大固定面积股骨头和股骨颈直径比例大,避免造成股骨须切迹预防术后因骨质疏松和术中切迹引起的股骨颈骨折。只有相对年轻患者才可以提供上述较好的骨质情况。同时据Daniel等对一组瑞典登记同年龄、相同疾病诊断的全置换患者的比较显示,青年人群中髖关节表面置换的翻修几率明显低于传统的全置换术,同时可以相对满足年轻
患者较高的运动和繁重的工作要求。
A.术前X线片,提示骨质良好;B.术中见股骨之骨质量好
A.术前X线片显示股骨头直径与股骨颈直径的比值大于1.2;B.术中测量防止股骨颈切迹形成。
在满足上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髋关节表面置换的适应证如下:
1.骨量充分的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最佳指征,该类患者通常髋臼和股骨近端骨量充分,解剖形态接近正常,容易获得满意的固定和假体支撑。这类患者占据了欧美患者髋关节置换的大部分。但在国内,骨关节炎患者就医往往不是很早,并且多为老年患者,很多是等到已经造成髋关节毁损才来就医,该类患者进行表面置换手术机会比较少。有资料显示,骨关节炎如有囊性变者,囊性变总量应控制在整个股骨头锉磨后体积的40%以内,同时不应集中在股骨颈抗张力区域,否则强求行表面置换手术,易造成假体的松动和股骨颈的骨折术后并发症。适合表面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包括: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创伤后骨性关节炎和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等。
2.骨量充分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股骨头坏死本身并不是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最佳适应证,早期欧美的临床结果不令人满意。但近年来亚洲国家包括印度、日本、韩国广泛开展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的髖关节表面置换,获得了满意的短期临床结果。其技术难点是保留足够股骨头固定面积和假体的可靠固定。术前和术中均需要对股骨头坏死的范围进行评估。Yoo等采用MRI对股骨头坏死范围进行评估,认为坏死范围超过股骨头30%的患者不适合进行表面置换。对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区域坏死和硬化骨的处理也相当重要。术中彻底清除坏死骨组织,需要对硬化骨松质化,以利于骨水泥渗入和固定,否则易于造成股骨侧假体松动。MontMichaelA最新的资料显示手术后的短期疗效等同于骨关节炎患者。
3.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发育性关节发育不良(DH)在亚洲国家占据了髖关节置换的较大比例,尤其在中国和日本等国。术中难点是自的固定确实恢复体长度、保留股骨头足够的承载面积、重建正常镜解剖结构。解决的方法可以旋转中心内移、增加白覆盖:尽可能保留股骨头足够的承载面积:恢复肢体长度,纠正镜关节畸形。由于高位脱位存在头白匹配和股骨颈前倾过大等问题,对于发育性髖关节发育不良进行表面置换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仅局限于CroweI、Ⅱ型的病例。
4.创伤后股骨头坏死
创伤后股骨头坏死行表面置换的要求是术前确认股骨颈骨折已愈合,股骨头塌陷不超过1/3,头颈比例大。为防止术后骨面的进一步塌陷,必要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内固定,以提高头颈部位支撑强度。
5.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中难点为患髋活动度差,髋关节脱位困难,同时患者有可能长期口服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选择该类患者要求患髋关节可活动,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后可以做到后脱位;同时无明显局部骨质疏松,否则易造成术后的股骨颈骨折。
6.其他
类风湿关节炎;perthes病;幼年畸形性骨软骨炎+股骨头骨骺滑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