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的增加,或空间变小(肢体外部受压),或由于骨筋膜室内组织体积增大(肢体内部组织肿胀)所致。肢体外部受压的原因很多,如挤压伤、包扎过紧等。肢体内部组织肿胀的原因也有多种,如血管损伤时出血造成的血肿,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肿胀,肌肉过度活动后发生的肿胀等。
诊断
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上升后,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改变,时间过久,会导致不可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物理检查
肢体的神经检查很重要,要详查皮肤感觉,特别是怀疑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压力增高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由于缺血,它的主动收缩活动无力,而被动伸展活动时则可引起疼痛。
诊断存在问题
组织肿胀和肌肉缺血可以产生疼痛,但受伤肢体的骨折也可发生剧痛,容易掩盖骨筋室综合征的疼痛。当组织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使小动脉关闭,但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肢体远端的动脉仍可能触到搏动,毛细血管的充盈也可能存在,易被误认为肢体血运未受障碍。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发生在背侧时,局部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及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拇指及手指均引起疼痛。发生在掌侧时,组织紧张,前臂掌侧有压痛,屈拇及屈指肌无力,被动伸拇及伸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的皮肤感觉丧失。
小腿:前侧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伸趾肌、伸踝肌、腓深神经。除小腿前侧有组织紧张及压痛外,可有腓深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丧失,伸趾及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趾引起疼痛。
小腿:外侧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腓骨肌群、腓浅神经。此间隙受压,足则不能外翻,足背皮肤感觉消失,内翻足部时引起疼痛,局部皮肤紧张及压痛表现在小腿外侧腓骨处。
但临床上此间隙受压少见,出现上述体征时,首先要考虑到腓总神经损伤。
小腿后浅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比目鱼肌、腓肠肌。表现为强直性马蹄足畸形,背屈踝关节时引起上述肌肉的疼痛,小腿后方有肿胀及压痛。
此间隙受压多见于股动、静脉或珯动、静脉损伤而仅修复动脉者。
小腿后深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屈趾肌、胫后肌、胫后动脉胫后神经。表现为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起疼痛,胫后神经分布的皮肤感觉丧失,在小腿远端内侧,跟腱与胫骨之间组织紧张,并有压痛。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其体温可能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沉也可能增快,但不一定说明患者有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为一种发展性疾患,刚发生时可能症状不明显,遇到可疑情况,应密切观察,多作检查,以便早期确诊,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治疗
早期切开减压
把覆盖该骨筋膜室的筋膜彻底面完全切开,使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下降,静脉血液回流,使动、静脉的压力差加大,使闭合的小动脉重新开放,反射性的血管痉挛也可以减轻,有利于改善组织血运。
抬高患肢是错误的
抬高患肢后,会降低肢体内动脉的血压,在组织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小动脉的关闭,加重组织的缺血,在组织压高于动脉压的情况下,抬高患肢也达不到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
注意事项
任何抬高肢体、用冰袋降温、从外面加压及观察等待,只能加重肌肉坏死。作小切口减压或肢体上下端皮肤上各做一个小切口,在皮下切开筋膜减压是无效的。
减压时机
采用骨筋膜室组织压测定法,测得组织压上升到与患者的舒张血压差小于或等于30mmHg即应立即减压。
筋膜切开术
Mubarak,Owen和Hargens提出在下列情况时宜施行筋膜切开术:
1.血压正常,有明确临床表现,筋膜间室压力超过30mmHg,组织受压迫时间不清楚或推测超8小时的病人;
2.筋膜间室压力超过30mmHg的不合作或昏迷病人;
3.筋膜间室内压力高于20mmHg的低血压病人。
前臂筋膜切开减压术
行前臂掌侧筋膜切开术时,做一个长弧形切口,这与Henry描述的显露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McConnells联合切口类似。
切口从肱二头肌肌膜内侧开始,斜行跨过肘横纹,向远侧直达手掌,以便打开腕管,注意切口与腕横纹勿成直角。
小腿骨筋室切开减压术
外侧切口是沿前及外骨筋膜室的中间间隙,在肌肉间隙前后各1cm切开筋膜,注意保护腓浅神经。
内侧切口在胫骨内后缘1-2cm,切开腓肠肌和跖骨复合体的筋膜,显露后深骨筋室的下1/3,自下而上切开,有时需将跖肌部分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