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压测量
【 适应证】
1.测量中心静脉压。
2.利用其进行输液或静脉高营养(TPN)。
【 禁忌证】
1.出血素质。
2.穿刺或切开部位感染。
【操 作 】
1.颈内静脉插管术:
(1)常用的有前入路、后入路、中间入路、高位及超高位入路等途径。中间入路的插管技术如下:置病人于头低脚高仰卧位(15~30 Trendelenburg氏位),使静脉充盈并减少空气栓塞的发生。去除枕头,肩下垫一布卷使头颈后仰,头转向对侧。
(2)穿刺点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因为右侧肺尖及胸膜顶低于左侧,不会损伤胸导管,且右侧颈内静脉到右房的距离最短,几乎呈一直线。
(3)确定由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及锁骨构成的三角,先顶角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麻后,先用一个20或21号针头(与10ml注射器相连接)进行定位穿刺。针头与皮肤呈45°角,针头沿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方向指向同侧乳头。边进针,边抽吸。持续保持空针内负压;试穿成功后,再按此穿刺方向及深度进行正式插管穿刺。一般多用Seldinger导丝法。
(4)穿刺及插管成功后将导管与输液装置相接,缝合固定导管,无菌敷料复盖穿刺点。
2.锁骨下静脉插管术:
(1)病人仰卧,头低脚高15~30 Trendelenburg氏位,头转向对侧。
(2)于锁骨中1/3段同外1/3段交界处下1cm处进行穿刺,针头与胸部平面平行,方向对着同侧胸锁关节,进入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
(3)穿刺成功后,经针头放引导钢丝,其它步骤同颈内静脉穿刺。
【 并发症】
1.血、气胸,锁骨下静脉穿刺发生率高于颈内静脉。
2.导管置于静脉外,输入液体进入纵隔或胸膜腔。
3.颈内静脉或颈总动脉损伤出血,形成颈部血肿;如两侧穿刺均形成血肿,可压迫气管造成上呼吸道梗阻。
4.严重损伤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可造成纵隔血肿、心包填塞。
5.损伤左侧胸导管,造成乳糜胸。
6.操作过程或导管接头脱落造成空气栓塞、肺梗塞。
7.血栓形成,上肢静脉回流受阻。
8.导管置入过深,进入右房或右室,引起心律紊乱。
9.全身及局部感染,特别是经导管输入营养液更易发生,严重者可发展为败血症。
【导管的管理及并发症预防 】
1.置管时的操作及对导管的护理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插管成功后常规拍胸部X光片以除外血、气胸等并发症,并明确导管的位置,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颈部双侧血肿者应注意病人的呼吸情况,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4.输液及测中心静脉压时避免导管对大气开放。
5.每24h更换穿刺部位敷料,发现局部有红肿或全身有感染的表现时应拔除导管,并截取导管的顶端做细菌学培养。中心静脉保留的时间长短同感染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去除导管;通常留置时间为一周左右;如仍需要,可在其它部位重放一新的导管。
【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
1.经换能器监测仪测定。
2.经玻璃水柱测定中心静脉压,这是最简便的一种测压方法,无需复杂昂贵的仪器;如果操作正确,可测得准确的压力数值。将有刻度数字的消毒玻璃柱用管道及三通同中心静脉导管连接,柱内充满输液液体;将水柱零点同右房水平对齐,水柱向中心静脉开放;水柱逐渐下降,其平面随呼吸上下波动;当水柱停止下降,在呼气终末时读得的数值即为中心静脉压的值(cmH2O);如有终末正压(PEEP)则按一定比例减去一定数值(约每4cmH2O PEEP=1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