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外科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外科学范畴及我国在外科方面成就
2.掌握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古代外科学和外科学的发展及我国在外科领域成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如何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3.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4.外科学的范畴
四、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①外科学简史
②外科学范畴
③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2.讲授要点:
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
②贯彻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
③狠抓“三基”教育,较好坚实外科基
第二章 无菌术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掌握基本概念。
2.掌握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术中无菌原则。
3.了解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灌输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2.难点是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三、教学内容
1.无菌术的发展史。
2.有关无菌、消毒、抗菌的基本概念。
3.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4.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第三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了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熟悉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外科水、电解质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水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体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内容
1.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体液代谢失调。
3.酸碱平衡的失调。
4.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输血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2.了解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方法。
3.了解血液成分输血和血液增量剂的使用。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
2.难点:输血并发症的诊断、治疗。
四、教学内容
1.输血的作用: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
(2)增加血液携氧功能。
(3)提高血浆蛋白的浓度。
(4)增加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
2.输血的适应证:
(1)出血800毫升以上(成人)。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3)严重感染。
(4)凝血功能异常。
3.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细菌污染反应;
(5)心力衰竭;
(6)出血倾向;
(7)酸碱平衡失调;
(8)传染疾病。
4.自体输血
(1)自体输血的三种方法;
(2)自体输血的优点;
(3)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血液成分输血
(1)血浆成分;
(2)红细胞;
(3)白细胞、血小板等。
6.血浆增量剂
(1)右旋糖酐;
(2)6%羟乙基淀粉代血浆;
(3)6%羟乙基淀粉电解质平衡代血浆;
(4)血定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