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科其他 > 文章内容

颅脑创伤治疗现状与展望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1:23浏览:

   经过临床医护工作者和基础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有了长足提高,死残率明显降低。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颅脑创伤患者现场抢救与转运、急诊室抢救和处理、手术指征和方案、术后监护和护理、脑水肿防治和颅内高压处理、并发症防治和康复措施等诸多环节尚存在不足,缺乏规范化和科学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目前必须切实重视以下五个方面临床工作。
      第一,首先要加大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规范化治疗研究和技术推广。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多数医院的神经外科医师都在严格遵守《重型颅脑创伤救治指南》,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发展中国家的神经外科医师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美国制订的《重型颅脑创伤救治指南》指导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同样使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提高。笔者组织了国内有关专家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7年编写出版了《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第1,2,3版,该书已经对我国颅脑创伤治疗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也于2007年编写出版了《神经外科疾病诊治指南》和《神经外科疾病操作规范》,并录制了光盘免费发给全国神经外科医师,同时组织神经外科专家在全国巡回演讲。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和创伤急救外科医师掌握颅脑创伤规范化诊治技术,使得颅脑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科学规范化治疗。
       第二,积极开展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循证医学研究。通过积极开展颅脑创伤患者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推广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淘汰无效和不正确的治疗方法。对于无法采用双盲方法验证的临床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非双盲对照研究,如:判断不同外科手术方法、亚低温技术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等;对于药物治疗颅脑创伤病人的治疗效果应该尽量采用循证医学原则来评判其疗效。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已经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将200多种脑保护药物用于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但未能发现任何一种临床有效的药物,包括人们期望的钙拮抗剂、大剂量激素、自由基清除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硫酸镁等。至于为什么循证医学结果与原来传统观点和技术方法结果大相径庭?是否所有循证医学的结果都适用于所有颅脑创伤患者?回答是否定的。尽管国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但也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全世界49个国家239个医院开展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循证医学研究,5007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在伤后48h内静脉内给予22.2g甲基强的松龙,5001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为安慰剂对照组,结果显示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增加3.2%(p<0.01)(lancet 364:1321-1328,2004)。该研究只能说明采用这种超常规的疗方案是有害的,不等于任何剂量激素和用法都会增加患者死亡率。因为临床医师很少采用这种用法,不但是剂量超大、而且未采用激素逐步减量的基本用药方式。对于国外临床循证医学结果,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科学研究结论,但也要客观冷静地分析,分析他们的研究设计是否十分合理,是否有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不能盲目崇拜和“跟风”。更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一流的临床研究证据,让国际同行认可。
       第三,正确理解和积极推广急性颅脑损伤微创外科手术原则。开颅外科手术治疗是急性颅脑创伤早期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手术方案和操作能为后续治疗创造基本条件,甚至对患者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尽管颅脑创伤手术指证和手术技术技巧并无突破性进展,但在开颅骨窗部位和大小、脑挫裂伤失活组织和血肿清除、脑内出血电凝止血、吸引器的吸力大小等都应该严格按照微侵袭原则,手术操作要轻柔,要最大程度减少对脑组织的侵扰、最大程度保护重要的脑区和脑功能、最大程度保护主要的脑血管、最大程度清除颅内血肿和廓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大程度降低颅内高压、最大程度改善脑灌注和脑血流,从而达到最佳开颅减压和对脑“微创”效果。但是,目前有些医师将颅脑创伤手术过程中的微创原则片面理解为小骨窗开颅或“锁孔”开颅,将小骨窗和“锁孔”开颅技术用于各种类型急性颅内血肿和颅高压患者。这样的外科手术确实简单、出血少,貌似遵照“微创”原则,实际上难以完全清除血肿和止血、无法有效降低颅内高压、无法解决脑受压和继发性脑损害,根本达不到开颅手术目的和效果,应该引起国内神经外科医师高度重视。
       第四,积极开展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护技术。积极开展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脑组织氧含量、脑血流、脑递质、神经传导束等监测和观察,有助于掌握病情发展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效果。发达国家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率90%以上,而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开展颅内压监测技术。仅上海、天津、北京和深圳少数医院常规开展颅内压、脑灌注压、脑组织氧含量、脑血流、脑递质等监测技术。我国在脑功能代谢和形态监测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急需要加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