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4 07:09浏览:
次
在治疗由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的方法中, 脊柱融合术已得到广泛接受, 但一些研究认为:虽然在放射学上取得了融合率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再者,强直固定和脊柱融合存在潜在并发症,如继发性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不稳和椎管狭窄;还有螺钉断裂、假关节形成等风险。这些促使脊柱外科医生思考引起慢性下腰痛的真正原因及应用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能性。
脊柱融合术治疗慢性下腰痛基于的理念退变的腰椎运动节段常表现为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是产生疼痛的原因, 消除受累节段的运动可消除不稳定, 进而使疼痛消失。然而, 有些腰痛可能是由于异常负荷而不是由于稳定性差引起。患者以姿势或体位性疼痛为主要症状,而在动力位X 线片上经常无法发现异常的活动;且部分患者在腰椎融合术后腰痛不能改善,说明异常负荷可能是导致腰痛的要害。
正常椎间盘由胶原和蛋白多糖组成, 就象一个均匀的水囊可把在不同姿势或体位的负荷进行均匀的传导。椎间盘退变改变了力学上均匀一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从而导致了传导至终板上的负荷不一致, 并进一步导致了终板及终板下骨的破坏。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会造成异常负荷传导到终板, 椎间盘高度的丢失还可导致纤维环结构的折叠及结构破裂。McNally 和Adams 进行了退变间盘的压力测定, 退变椎间盘疼痛的产生与应力传导形式有关, 而与绝对应力负荷无关。这个理念解释了某些椎间盘病变患者有其非凡的疼痛体位, 退变程度与腰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的现象。进一步的退行性改变将导致椎间盘逐渐整体胶原化, 从而使老化的间盘重新达到均匀一致的负荷分布, 患者也有了自发的疼痛缓解。因此, 改变退变间盘的负荷传导可能对缓解疼痛有所帮助。
动力性固定系统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改变负荷, 通过把后方结构置于张力位产生局部的前凸, 这样可转移负荷使椎间盘更易于耐受某种体位, 并限制那些导致疼痛的体位。动力性固定设计上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不需要进行脊柱融合操作, 既可限制运动到达某个疼痛位置或者进入疼痛性运动范围, 同时又保留了运动范围, 减少了对相邻节段负荷的影响。
典型病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胡XX,男性,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10年,行后路减压动态固定术,术后症状完全消失。
术前
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