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焦虑时代下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病

作者:来源:支点心理咨询发布时间:2019-07-22 20:27浏览:

现在没点心理病,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很多人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自于各类影视剧。
比如电影《一念无明》中余文乐饰演的躁郁症患者,曾经也是个有房有体面工作的白领,发病之后丢了工作失去了妻子,情绪失控到蹲在超市货架旁边哭边吃巧克力才能缓解内心的悲痛。
又比如热播的《心理罪》,天才少年方木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进行画像,就能推测出对方的线索,在他看来,一切罪恶都源自心理的扭曲……
然而,现实的心理疾病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
就好比身体疾病有心脏病、癌症这类程度严重的,也有口腔溃疡、消化不良这类轻度且能自愈的小问题。心理疾病同样也是如此。
你不能因为没有患上抑郁、躁郁症等心理病就认为自己心理绝对健康,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心理疾病只有脆弱、玻璃心等特征的人才会患上。
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是电影里才会有的剧情,它其实就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我们心里都有病
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都有错误的认知,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一个人要么心理健康,要么就是有心理疾病,仿佛两者之间有一道永远不会跨越的鸿沟。
但实际上,在这两种状态之间,还存在着心理亚健康和心理障碍这两者。
就好比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会有皮肤过敏、肠胃不适等小毛病,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会遭遇失眠、孤独等困扰。即使你现在自我感觉良好,也不代表心理状态就是百分百健康。
其次,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很多人认为心理不健康来源于一个人内心太脆弱敏感,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越是遭遇心理疾病困扰的人,反而越有可能表现出内心的强大。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面,堺雅人饰演的上班族一开始也是正常上下班,和大部分人一样过着有压力但还算幸福的日子。
只不过不知从哪天开始,他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不对劲,就好像大脑里面某个零件烧坏了。尽管每天正常上下班,却涌现了无法抑制的孤独和悲伤。
他害怕上班,但更害怕妻子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一切看上去都好好的呀,但心早已坏了,对心理疾病的羞耻感让他一直不愿意接受现实。
可想要康复,首先就得接受,任何人都可能遭遇心理疾病,并非需要经历破产、失去亲人等重大创伤。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有很多,除了情绪稳定乐观之外,还包括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心理不健康会写在脸上。很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表现得阳光开朗、工作效率高,旁人是很难看出他们“有病”的。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预防,但我们可以更有意识地关注,采取措施加以改善,防止进一步恶化。
我们害怕死亡和疾病,所以会不定期进行身体上的体检;但心理的健康与否往往被我们忽略,陷入糟糕的心理黑洞而不自知。
为何不给自己的心理状况来一次自查呢?
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你的配偶就是你的潜意识”,意思是说,人本来是一个整体,但是为什么适应环境,发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动,压抑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动,结果变成了半个人。而找对象的时候,人们会被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心理活动(其实不是没有,而是被压抑了)的人所吸引。这样两个人结合,又变成了一个整体。
有的夫妻一开始比较相似,但是在一起久了,也会发生分化,一个人发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动,另一个人发展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动。
人们对压抑的部分,也就是配偶所拥有的部分,可能是接纳的,也可能是不接纳的。如果是接纳的,两个人在一起就会非常和谐;如果是不接纳的,就会冲突不断。尽管冲突不断,但怎么也分不开。换句话说,人们不是跟配偶冲突,而是跟自己的潜意识冲突。只有跟自己的潜意识“和解”了,夫妻冲突才能消除。
用人格面具理论来解释,一部分心理活动形成一个面具,剩下的部分就是另一个面具,前者是A,后者就是-A。由于A和-A是相反的,容易发生冲突,所以只能二选一。如果选择了A面具,-A面具就会受到压抑。
面具有两种作用,一是自己用,这样的面具叫主体面具,二是用在别人身上,叫客体面具。压抑意味着自己不用,说明它不是主体面具,那就只能是客体面具了。客体面具被投射到别人身上,那个人就成了被压抑的面具的“替身”。
其实,除了配偶,“你的子女也是你的潜意识”。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的替身,把自己的某个表现不充分(即压抑或半压抑)的面具投射给子女,让子女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使命。有些家长这样做是有意识的,有些家长是无意识的,后者就叫“你的子女是你的潜意识”。
还有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以对孩子非常失望,竭力改造孩子,自己改造不了就求助于心理医生。这也叫“你的子女是你的潜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位家长,自己很优秀,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很优秀,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开始胎教,坐完月子就带孩子去学早教。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孩子就非常优秀,可是到了中班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不遵守纪律,经常抢别人的东西,跟小朋友吵架,爱哭闹,有时候还尿裤子。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都说跟家庭教育有关,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没有问题。
家长自己很优秀,说明她有一个“优秀分子”面具(A)。人并不是天生就优秀,或不优秀的,而是既有优秀的一面又有不优秀的一面,家长“发挥”了优秀分子面具,意味着压抑了“落后分子”面具。她对落后分子面具肯定是非常排斥的,她讨厌落后分子,害怕自己变成落后分子,所以努力进取,争做优秀分子。她越优秀,落后分子面具被压抑得越深,最后连她自己都被骗了,以为自己没有落后分子面具。但从她争当优秀、害怕落后的表现来看,落后分子面具在她身上是存在的。
现在,被压抑的落后分子面具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也许孩子本来并没那么落后,跟其他孩子差不多,但是,妈妈有一个很强的落后分子面具,对落后分子是很敏感的,一下子就识别出了孩子的落后分子特质,给孩子戴上落后分子面具。如果她接纳落后分子面具,她就会允许孩子落后,然后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问题是,她不接纳落后分子面具,她要“消灭”孩子的落后分子面具,于是她就跟孩子的落后分子面具(同时也是跟孩子)进入敌对状态。在敌对状态中,孩子是非常受伤的,他肯定会反抗,结果表现越来越糟糕。
反过来,“你的父母也是你的潜意识”。许多人很讨厌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看不惯,试图改造父母,结果跟父母关系很紧张,经常冲突。当一个人觉得父母什么都不对时,说明他把“错误分子”面具投射给了父母。认为自己是对的,父母不对,才会试图改造父母,说明自己用了“正确分子”面具。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自认为一直正确的人压抑了错误分子面具,然后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对别人的错误神经过敏。
“你的兄弟姐妹也是你的潜意识”。都是遗传父母的基因,兄弟姐妹的性格差异却可以非常大,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只“继承”了一部分,而压抑了另一部分。如果把兄弟姐妹合在一起,就会比较接近“家族性格”。由于每个人都只继承了一部分,压抑的部分就体现在别人身上,所以兄弟姐妹互为潜意识。如果兄弟姐妹关系和睦,说明每个人都接纳自己没有(其实是压抑)而对方有的部分,接纳差异。如果兄弟姐妹水火不容,说明每个人都不接纳自己的潜意识。
“你的同事也是你的潜意识”,除非你对他没有感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如果有,他很可能就是你的潜意识。如果他令你爱恨交加,那他肯定是你的潜意识。
最后,“你的敌人也是你的潜意识”。人们把自己不接纳的面具投射到别人身上,很自然地就会像不接纳自己的面具那样不接纳那个人,然后排斥他,讨厌他,打击他。如果对方也把自己不接纳的面具投射到你的身上,两个人就对上了。
综上所述,“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的潜意识”。他们是你的替身,是你的投射,是你的镜子,他们把你的面具外化,让你看清自己。你喜欢他们,或者讨厌他们,都跟他们没关系,只说明你喜欢自己,或者讨厌自己,也就是接纳自己,或者不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