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又称甲状腺周、甲状腺知识周,是由国际甲状腺联盟(TIFThyroidFederationInternational)发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甲状腺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时间为每年的5月25日所在的周,第一届为2009年5月25日-5月31日。
随着体检的普及以及B超检测水平的提高,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如今越来越高。有些患者错误地把甲状腺结节等同于甲状腺癌,由此惶惶不安,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事实上,临床上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完全可以长期和平共处。只有恶性结节以及少数良性结节需要处理。
甲状腺结节是对甲状腺内部异于正常组织的肿块的统称,其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与放射性接触、自身免疫、遗传、碘摄入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结节可有不同的分类:
从性质上,可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从形态上,可以是实性的,也可以是囊性的,还可以是囊实性的;从功能上,可以是有高功能的(热结节),也可以正常功能的(温结节),还可以是低功能的(冷结节);从数量上,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
下面,主要从病因学的角度,对临床常见的几种甲状腺结节介绍如下。
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病因:多是由于碘摄入不足,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垂体代偿性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增多,在TSH的长期刺激下,甲状腺滤泡细胞增生导致甲状腺不均匀性增大和结节样变。
此外,碘摄入过量、某些致甲状腺肿物质以及遗传缺陷也可导致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同时伴有大小不等的多个结节,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单个结节。
患者往往没有明显不适,多由体检发现。但如果结节较大,也可产生呼吸及吞咽不畅、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
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往往正常;甲状腺B超大多表现为正常回声或高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结节无血流信号或血流较少,无局部淋巴结病变。
治疗: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若是由缺碘引起,可以适当增加碘摄入。患者可半年到1年随访一次B超及甲功,监测结节的变化。结节较小者通常不需处理。
对于甲状腺明显肿大、有明显压迫症状或怀疑是恶性结节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通常不推荐采用甲状腺激素(优甲乐)抑制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一方面这种疗法效果并不确切,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另一方面,为了将TSH控制在较低水平(0.1μIU/ml以下),优甲乐的用量往往比较大,由此可能导致药物性甲亢、诱发心血管事件(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等)及骨质疏松。
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包括毒性腺瘤(Plummer病)和多结节性甲状腺肿(toxicnodulargoiter)
病因:不太清楚,可能甲状腺结节或腺瘤长期存在,发生自主性分泌功能亢进。
临床表现:
1)有甲状腺肿大及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表现,如颈部不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2)有甲亢的临床表现,如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悸、手颤、大便次数增多、情绪烦躁、焦虑失眠等。妇女可能出现月经过少,男性一般出现性欲下降、勃起障碍和乳腺发育。
辅助检查:甲功化验显示TSH降低,FT3、FT4升高。放射性核素扫描显示结节性甲状腺病灶区域核素浓度增高而结节外甲状腺组织核素减少。
治疗:多采用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
炎性甲状腺结节
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主要见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后者主要见于由自身免疫紊乱引起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氏甲状腺炎”)。
临床表现:
1)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起病较急,病初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局部肿痛及发热,以单一结节为主,结节质地坚硬,触痛明显,疼痛可向颌下、耳后放散。
患者血沉明显增快(>50mm/小时),在病程的早期,患者可有轻度甲亢表现,但甲状腺摄碘率明显降低(这点与Graves甲亢不同)。
2)桥本氏甲状腺炎:多见于中青年妇女,起病缓慢,甲状腺呈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肿大,可伴有多发结节,但无明显触痛,不伴有发热,甲状腺功能检查时示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常呈强阳性。
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主要是抗炎止痛、对症处理,药物可选择非甾体类消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治疗主要是纠正甲功异常。
甲状腺囊肿
病因:甲状腺囊肿绝大多数是由甲状腺肿的结节或腺瘤的退行性变形成的,囊肿内含有血液或微混液体。
临床特点:大多是单发,也可多发,结节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触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患者通常无不适感。囊肿通常都是良性的,多发生在20~40岁的女性。
辅助检查:B超检查为甲状腺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无回声结节。放射性核素显像为“冷结节”。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
治疗:过去甲状腺囊肿多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多主张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剂治疗。硬化剂可使囊肿壁发生无菌性坏死,使囊壁粘连、囊腔闭塞,达到治疗囊肿的目的。
甲状腺恶性结节(癌性结节)
病因:与大量接触放射线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患者病史中可有头颈部放射接触史、全身辐射接触史、甲状腺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人及儿童,常为单个孤立性结节,早期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晚期出现肿瘤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提示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结节微小钙化、结节内血供丰富、血流紊乱。颈部一侧或双侧淋巴结病变。对于疑似恶性结节,则需要进行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或活检,以最终明确诊断。
治疗:恶性结节首选手术切除,术后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放射性碘131治疗以及甲状腺素抑制治疗
总之,当B超发现甲状腺结节之后,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以及其它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核素扫描、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病因及性质的甲状腺结节,给予科学合理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