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颈源性头痛治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6浏览: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原则应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果临床医师发现患者的颈部有器质性病变,如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压痛和活动时疼痛,或活动时活动幅度变小或受限,影像学检查有关节突关节炎症,应该重点在上颈部的病变区进行局部治疗,尽力消除局部软组织的炎症病变。随着软组织的炎症的减轻和消失,颈源性头痛也随之减轻和缓解。

一、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类抗炎药,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好转。但对按摩治疗要慎重,许多患者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在患者的急性发作加重期,治疗应以休息、热疗及镇痛为主。局部按摩、针刺、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等均能奏效。卧硬板床休息,起床时用颈围保护。急性期后,可适当开始体疗及自我推拿操作,使颈肌得以锻炼。适度的运动不仅可防止相对软骨面牢固地及连续地受挤压,而且可使关节软骨从滑液中得到营养,因此宜注意动静结合。对于顽固的颈源性头痛,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应考虑采用注射疗法及手术疗法。在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休息十分重要,可减轻患者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改善情绪。颈椎间关节的退行性变多由颈部外伤或长期劳损所引起,但许多患者并不适于手术治疗,因此患者的康复治疗显得非常重要。颈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是慢性颈痛,而疼痛是一种主观症状,受患者心理影响较大。因此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和康复均极为重要。应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用科学的态度向患者作这方面的宣传和解释,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只要治疗得当,可以缓解患者症状。还要注意消除急躁情绪,要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康复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争取患者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其次,应当利用各种现有的条件,采用对患者最有益的康复治疗措施。亦可使用能将头颈部维持于合适体位的器械。红外线、热敷等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帮助。自然因子中海水、矿泉水也可能有益,应加以利用。同时还应教会患者自我康复的手段,让患者掌握自我牵引疗法、工间操和职业体育疗法,治疗性体育锻炼对患者可能更有益处。

二、健康教育

    在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体位   人每天6~9h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睡眠中将头颈部放在合适的位置对于预防因劳损引起的颈椎间关节疾病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保持头颈部处于自然后伸位较为理想,枕头不要太高。工作中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同一体位持续时间太久,坚持劳逸结合和做工间操,必要时则需更换工种。

2.注意自我保护和预防头颈部外伤   在生活、工作中,特别是乘车和乘飞机时,使用安全带可减少头颈部创伤的程度,减慢头颈部疾病的发展。

3.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  在急性损伤期,应注意保持卧床休息,采用颈托支具等进行颈部制动保护,必要时还可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物以消炎镇痛。尽量使受伤颈椎间关节的创伤反应减小至最小程度。

三、注射疗法

(一)适应证

在颈源性头痛患者相应的病灶区内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既有明显的诊断作用,同时又可起到镇痛、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等治疗性作用。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这既是有效的诊断手段,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更是一种疗效颇佳的治疗方法,该法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适用。

(二)原则

由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病灶部位不同,注射治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经治的临床医师在进行注射疗法前,要仔细分析该患者的病情,尽可能确认每个患者的具体病灶部位,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注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给与评估和验证。当初次或开始的两次注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再次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果临床医师将注射治疗方案形式化,用固定的方案去治疗每一位患者,会影响疗效。所以,在进行注射治疗时,坚持个体化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常用的注射治疗方法

1.颈椎旁病灶注射   在第2颈椎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大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C1~3脊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由于药液被直接注入病灶区域,所以治疗效果较好。由于第2颈椎横突的体表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也可在X线引导下进行穿刺注射治疗。

(1)操作方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第2颈椎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下端1~2cm,坐位时相当于下颌角水平。先确认穿刺点并作好标记,皮肤常规消毒,在穿刺点垂直进针。对于椎旁压痛明显者,每进针0.5~1cm 注射药液2ml,当穿刺针的针尖触及横突后而且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流出,分次注射药液,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意识的改变。注药时患者常有向头部的放散感,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并觉患侧头部“轻松”。有枕部及头部压痛者,应同时进行压痛点注射治疗。

(2)药物:笔者常使用的药物为2%利多卡因2.5ml+泼尼松龙15~25mg(或康宁克痛10mg或得宝松1ml)+赖氨酸阿司匹林450mg+生理盐水至15~20ml。对于有头颈部麻木感的患者,可在药液中加用胞二磷胆碱250mg。每6~7d治疗1次。有效者可在3~6次后治愈。如果注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不能缓解,需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3)注意事项:第2颈椎横突的定位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且邻近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应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治疗。椎动脉在第2颈椎向外侧转折后上行,椎动脉孔向处侧开口,进针时易被刺入。在进针时要分段多次回吸,严防将药物误注入椎动脉。注药时应先注入小量试验量,观察无不良反应后再分次缓慢注射。注射过程中要反复询问患者的感受,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有时药物可向前流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处,从而患者出现一过性Horner’s综合征,能增强治疗效果。操作中应严防将药物误注入蛛网膜下隙。

廖亮华   副主任医师 讲师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