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5浏览:
次
(一)供给量不足 战争、饥荒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食物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偏食造成的膳食不平衡;精神失常或神经性厌食造成的进食过少;食品加工或烹调不当造成的营养素损失过多或利用率降低等,常常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人群中,因食物供给量不足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常常呈地方性或流行性的趋势。例如以稻米为主食的地区,经常食用精白米的人群,常易出现硫胺素不足或脚气病;在内地或某些地区,常常因饮水、食盐和食物中缺乏足够的碘,从而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在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常常发现有因尼克酸缺乏而引起的癞皮病的流行。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在非洲地区,因蛋白质和热能供给量不足而引起的恶性营养不良,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需要量增加 引起需要量增加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先天性缺陷和后天获得性因素。
1.先天性缺陷 这类疾病系特异性酶缺陷所致。维生素依赖性遗传病是缺乏某种维生素所催化的特殊生化反应而引起的疾病,只有给予特定的维生素方能纠正。例如先天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其原因是维生素B12被吸收后缺乏运输的球蛋白,给患者每周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两次,每次1mg方能维持正常的血象。又例如先天性叶酸利用缺陷的患者,其肝脏缺乏亚胺甲基转移酶。已确认的维生素B6遗传性缺陷有维生素B6反应性婴儿惊厥、贫血、高胱氨酸尿、黄尿酸尿症等,这类疾病是因酶蛋白缺陷而影响辅酶与酶蛋白的结合。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已证明出现了25-羟胆骨化醇(25-hydroxy-chole-calciferol)转变为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CC)的代谢过程有阻断。近来已证明由于25-(OH)CC-1-羟化酶的遗传性缺陷所引起。
2.后天获得性因素
(1)生理性因素:生长发育期、妊娠期和哺乳期,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显著增加。在妊娠的头4个月,基础代谢与正常人无多大区别,自5个月以后,随着基础代谢的逐渐增加,热能需要量也逐渐加大。为适应胎儿发育的需要,对蛋白质、钙、磷、铁,以及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例如胎儿在怀孕期末2个月,体内铁贮量从80mg增加到400mg,足供出生后5~6个月内对铁的需要,因此,在妊娠后期需要供给孕妇更多的铁。如果在妊娠期各种营养素供给不足,则会影响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
(2)疾病:下列疾病将显著增高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①口炎性腹泻综合征导致的营养素吸收障碍;②镰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③伴有发热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等;④炎症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⑤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疾病引起的营养素需要量增高,其常见的原因有:
消化吸收障碍 消化不良性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有时甚至出现营养缺乏综合征群,按消化吸收障碍的部位,可分为四大类(参见表13-5)。
表13-5 消化吸收不良症群中的营养素缺失
饮食情况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吞咽不适,甚至恶心、睡眠障碍等等,常常是提示有营养状况障碍的前奏。如果病者同时患有感染性发热、开放性创伤、灼伤、甚至近期经历过大手术、胰腺功能障碍等,则应高度怀疑有营养不良障碍的存在。在老年病例中,病人经济状况的恶化、生活环境及习惯的改变等也常促使营养障碍的表现明显化。
1.营养代谢障碍疾病吃什么好?
(一)碳水化合物
为组成能量消耗的重要部份大约60%可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是以植物淀粉即多糖类形式其它则以蔗糖乳糖果糖等存在于水果乳类等等纤维素虽然含热量不多但其缺乏和某些疾病(例如某些肠道癌肿)有关因此近来也被推荐为必须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中的一部份
二)脂肪
由碳和氢组成富含能量普通饮食中脂肪含量如表13-2所示与动物脂肪相比植物脂肪中含有较多非饱和脂肪酸且脂肪酸链相对较短因此熔点较低
【预防说明】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倡合理营养是预防原发性营养缺乏病的根本措施。所谓合理营养,它既要求通过食物的合理调配,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下对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的需要,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又要考虑合理的膳食制度和烹调方法,以利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由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自然界中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为了向人民群众提供合理的营养,一方面要求主管部门要做到主副食品生产和供应的合理化、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在群众中提供主副食、动物性食品与植物性食品合理搭配的混合膳食,合理烹调,建立定时、定质、定量的膳食制度,纠正暴饮暴食、偏食、滥用滋补食品或强化营养食品等不良习惯。
为防止营养缺乏病的发生,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系统要建立人群营养状况监测系统。据WHO营养监测讨论会建议,营养状况监测的指标有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指标、社会经济和农业资料分析指标和评价社会营养条件的指标。同营养有关的健康状况指标包括新生儿体重、各年龄组体重、不同身高组体重、学龄前儿童体重、各年龄组死亡率、母乳喂养、人工哺养、特殊营养缺乏病的新病例等。因此,根据营养监测系统所提供的反馈,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及时向人民群众通报,并会同主副食品生产供给部门和卫生保健部门制订同营养合理化有关的宏观对策。
表13-11 推荐的中国人每日膳食中营养
(一)体格测量体格测量可以提供病人的蛋白质、脂肪贮备情况,特别在进行动态检测期间,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干预治疗的效果等等。通常测量的内容包括身高、体重。与身材不相称的过高或过低的体重,常表示有营养障碍。一般情况下在6个月内无特殊原因体重下降10%以上常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有病态存在。但有时即使在六个月内体重仅下降6%也可以是严重躯体疾病的征象。浮肿、腹水等有时可以掩盖因为消耗性疾病所致的体重下降。肱三头肌皮下脂肪测定可帮助了解病人脂肪贮备情况而较少受浮肿等因素影响。上臂肌肉测量则对了解骨骼肌的实际数量有助。 (二)临床情况临床情况虽不如实验室检查指标精确,但常常可以提供各种营养不良的征象,例如食欲不振、消瘦,大多提示有热卡及蛋白不足;味觉异常可提示锌缺乏;肤色苍白、滤泡过度角化、扁平性皮炎、搔痒、色素改变、以及阴囊性皮炎等,分别可提示叶酸、铁、维生素B12、A、C、核黄素、以及尼克酰胺等代谢障碍。脱发、毛发稀疏等在蛋白缺乏症时常见;夜盲、畏光则提示有维生素A、核黄素障碍;口腔检查中舌炎常表示核黄素缺乏;齿龈出血在除外牙周病外应注意有VitC缺乏;颈部结节性甲状腺肿为缺碘;腹部无力扩张伴肝脏肿大为蛋白及热卡不足;铁缺乏常可见匙状甲,手足搐搦、反射消失等等多提示有钙、镁、以及B族维生素障碍等。上述临床检查如能结合特殊实验室检查发现则更能获得确切的信息,例如上述锌缺乏可以出现味觉异常,但是也可因吸烟、用药等许多原因引起,测定血锌水平则可确诊。 (三)生化检测可以提示更精确、特异性的诊断意义,常用的指标为:1.血清白蛋白在许多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时水平可以下降,但在急性消化道出血后也可观察到。由于白蛋白半衰期大约为近两周,因此即使在营养障碍已被纠正时,也能观察到其水平逐渐回升。2.血清转铁蛋白大多认为较白蛋白测定更为灵敏及可靠。但是在缺铁、某些恶性肿瘤、类风湿样关节炎、以及慢性感染等,其水平可以偏高,应予注意。3.血氨基酸水平需要特殊化验设备始能完成,但如能测定,常常可较准确地反映病情及病因。例如在慢性肾脏病时大多可观察到一些氨基酸(胱、瓜、天门冬、酪、亮、异亮、赖、丝氨酸等)水平过低;而在肝病时上述氨基酸的异常情况则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