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4浏览:
次
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病毒)以及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而言。这是一类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这类因子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靠两种力量:侵袭力和毒力。前者指其侵人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后者代表它们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这一类致病原因有如下特点:
a.有一定的人侵门户和寄生或繁殖部位。如伤寒杆菌只能经口侵入消化道并首先在小肠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血吸虫尾蚴的主要入侵门户是皮肤,成虫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门静脉系统,等等。
b.只有宿主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亦即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例如,鸡瘟、猪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们无感受性。
c.病原体作用于机体时,既改变了机体,又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往往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以发生变异(如产生抗药性)而改变其遗传性。
营养性因素:营养素包括糖、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钾、钠、钙、镁、磷、氯、硫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铁、铜、氟、锰、硒、锌、碘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过去一直认为无营养意义的纤维素非常重视,提出所谓“纤维膳食”的建议。食物中纤维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有助于正常的排便,缩短粪便在畅道中停留的时间。营养因素为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多均能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条件,例如长期大量摄取高热量食物特别是动物脂肪而又少运动,可以引起肥胖病,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有关系,某些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和D摄入过多也可以引起中毒;反之,营养物质摄取不足,或因消化吸收不良以及需求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如婴幼儿及孕妇极易缺钙)则可导致营养不良或引起某些维生素、无机盐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的疾病(如维生素B。缺乏所致的脚气病、维生素C缺乏所致的坏血病、缺碘所致之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及克汀病、缺钙时的佝楼病等),如前文所述,营养不良又可成为结核病的发病条件。氧一般不列为营养因素,但比起所有其他营养因素来,氧是机体绝不可缺的物质。缺氧可以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缺氧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机体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氧过多可以引起氧中毒,见于高压氧或常压高浓度氧持续吸入时。
遗传性因素:遗传因素的直接致病作用主要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
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荐的DASH饮食方式、TLC饮食方式与地中海饮食方式,被专家们推举为世界上最健康的三种饮食方式。
1) DASH饮食:这是全球医学界首次提供的最明确的降压饮食。研究表明,只要遵循这一原则,两周内血压会明显下降,八周后可少吃一颗降压药。
饮食原则:多吃全谷食物和蔬菜。这类食物富含纤维、钙、蛋白质和钾,有助于控制或降低高血压。适度吃瘦禽肉和鱼类将有益心脏。爱吃甜食的话,就多吃水果,拒绝饭后甜点。限制食盐摄入量,最好以辣椒等调味料和柠檬取代额外食盐。
2) 地中海饮食:有益心脏和大脑健康、防止癌症和控制糖尿病。
饮食原则:尽量少吃红肉和糖,多吃果蔬、橄榄油和鱼类、坚果、全谷食物等,晚餐喝点红葡萄酒。
3) TLC饮食:全部采用低脂肪食物,在降低高胆固醇上非常有效,坚持6周,可将坏胆固醇水平降低8%至10%,因而特别有益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饮食原则:鸡肉和鱼肉务必去皮食用,含有太多饱和脂肪的红肉最好不吃。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全脂牛奶制品、肥猪肉以及油炸食品。
传染病分类: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风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具体的措施是:
(1)管理和控制
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许多传染病,如痢疾、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在发病的早期传染性最强,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人,就能及时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早报告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手段,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人或确诊传染病病人后,应迅速向当地卫生院或防疫站报告。早隔离能够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做到病人不出门,他人不串门。早期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早期治愈,降低病死率。
对带菌者和与传染病病人接触者也应加强管理,应在防疫人员指导下对他们进行观察和定期检查。
许多动物传染病也能传染给人。因此,对有经济价值的有病动物,如患布鲁氏菌病的家畜可给予隔离治疗。对无经济价值或危害性大的有病动物,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的动物,应杀灭、焚毁。人与家禽、家畜分居,也是预防人兽共患病的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再传染给健康人,中间需要特定的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有些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还可通过输血、性交、分娩等途径传播,也可以由母亲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就是注射或服用有预防疾病作用的疫苗、菌苗,使人获得对相应疾病的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人体注射麻疹疫苗后,就能产生对麻疹的免疫力,避免麻疹的发生。
一、幽门螺杆菌检测
二、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
三、淋病细菌学检测
四、结核菌检测
五、肠道真菌病检测
六、TORCH检查
七、尿液病原体检查
八、冷凝集试验
九、厌氧菌检测
十一、痢疾杆菌检测
类型
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有些传染病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2·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一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感染。常于血吸虫和钩虫病等。
3·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较少见。
4·重叠感染(super infection)人体在被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临床多见,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5·继发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继发细菌,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