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内分泌疾病诊疗规范-皮质醇增多症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4浏览:

皮质醇增多症
【 病史采集】
1.体重增加,多饮、多尿、头昏、头痛、软弱无力、骨痛等症状。
2.痤疮、反复感染、尿路结石、肾绞痛发作、性功能减退、精神异常。
【 体格检查】
1.向心性肥胖:颜面和躯干及颈部肥胖,与四肢相对瘦小形成鲜明对照。
2.皮肤紫纹:多见于腹壁下侧、臀部及大腿。皮肤血管脆性增加易出现皮下出血点,多血质,皮肤痤疮或真菌感染。
3.血压升高:长期血压升高者还可出现心脏扩大,肾动脉硬化。
4.其它:如小儿生长发育障碍,肾结石者可有肾区叩痛,输尿管行程压痛等。
【 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血象变化(RBC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下降,Lc<15%),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甚至高钠低钾碱中毒。X线或B超可发现泌尿系结石。
2.定性诊断:
(1)皮质醇分泌升高,伴有节律改变或消失。
(2)24h尿17-OH、17-Ks、游离皮质醇升高(UFC)。
(3)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7-OH(或UFC)不能被抑制50%以上者皮质醇增多症成立。
3.病因诊断:
(1)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24h尿17-OH(或UFC)可被抑制50%以上,Cushing's病符合率为80%;肾上腺腺瘤或腺癌者一般被抑制在50%以下。
(2)ACTH测定:ACTH在Cushing's病或异位ACTH综合征者升高,在腺瘤或腺癌者下降。
(3)CRH兴奋试验:Cushing's病正常反应或过度反应,肾上腺腺瘤或腺癌或异位ACTH综合征者则不受兴奋。
(4)其它尚有美替拉酮试验、ACTH兴奋试验均有助诊断,肾上腺腺癌或异位ACTH综合征者常有低钾碱中毒。
(5)CT或MRI可发现垂体微腺瘤(如Cushing's病)、肾上腺腺瘤或腺癌或异位ACTH综合征者的原发病灶,双侧肾上腺大者可能为增生,B超亦可发现肾上腺相应变化。
(6)131I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单侧肾上腺大者可能为肾上腺腺瘤或腺癌,双侧大者可能为Cushing's病或异位ACTH综合征。
【 诊断标准】
1.有Cushing's征的临床表现;
2.定性诊断阳性;
3.一般定位诊断阳性。
【 鉴别诊断】
1.单纯性肥胖:所有上述检查均正常。
2.Ⅱ型糖尿病:除糖尿病表现之外,无皮质醇增多症的表现。
3.假性Cushing综合征等。
【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及糖代谢紊乱,控制感染等。
2.病因治疗:
(1)Cushing's病:可经蝶窦切除垂体微腺瘤或开颅切除垂体大腺瘤,后者术后辅以垂体放疗;未发现垂体腺瘤者可行肾上腺一侧全切加另侧大部切除加垂体放疗;对于轻症患者也可单用垂体放疗,必要时可辅以溴隐停、赛庚定及丙戊酸钠等影响神经递质的药物。
(2)肾上腺皮质腺瘤:手术切除腺瘤,可的松替代或ACTH的应用,前者25.0~37.5mg/日,后者60~80u/日,2周后每数日减量10u。一般病人3个月~1年逐渐停药。
(3)肾上腺皮质腺癌:手术加放疗或药物化疗(双氯苯二氯乙烷)。
(4)不依赖ACTH的双侧肾上腺增生:双侧肾上腺全切加替代治疗。
(5)异位ACTH综合征: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原发病如肿瘤等。如皮质醇增多症不能缓解者可用阻断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的药物。
3.药物治疗:
(1)双氯苯二氯乙烷(O,P'-DDD),2~6g/日,分次口服,疗程大多一月。
(2)美替拉酮(SU4885):2~6g/日,分次口服。
(3)氨鲁米特:0.75~1.0g/日,分次口服。
(4)酮康唑:600~1000mg/日,分次口服,注意肝功变化。
(5)其它:如赛庚啶8~20mg/日,分次口服。
4.肾上腺瘤或增生的手术前后处理:
(1)术前24h及2h各肌注醋酸可的松100mg。
(2)术前氢化可的松100~200mg静滴,当日用量200~ 300mg,同时可肌注醋酸可的松50mg q6h。
(3)手术第2~3日,肌注醋酸可的松50mg q8h,第4~5日q12h,以后改口服糖皮质激素。
【 出院标准】
1.Cushing's征临床表现好转;
2.血、尿皮质醇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