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2浏览:
次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 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红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种获得性的异常。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 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 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酶的疾病可分为2类:①红细胞无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如丙酮酸激酶),②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各种主要原因见表5-2-8
表5-2-8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
(一)遗传性 1、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酶异常: (1)红细胞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2)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等 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 (1)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 (2)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
(二)获得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二、红细胞外在因素 |
(一)免疫性 · 自体免疫 (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 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 |
(二)机械性 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
(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 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铅、氢氧化砷、磺胺类等 · 大面积烧伤 · 感染:疟疾、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 生物毒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 |
(四)脾机能亢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