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4 10:45浏览:
次
红斑狼疮患病后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四季气候的变化对红斑狼疮患者的影响很大。中医学主张"人与天地相应",生活应顺应四时,即"顺时摄养",也就是说人体具有顺应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能力,如果红斑狼疮病人能掌握这一基本规律,主动采取适当的方法,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保持机体与自然界气候的统一,就能防病祛邪,颐养天年。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无常,而四季中表现为春温、夏暑、秋燥、冬寒。红斑狼疮患者如何随着气候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生活起居,对预防疾病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春季气候由寒转暖,细菌病毒比较活跃,人们的活动也从室内转向室外,互相接触增多,增加了疾病的互相传染机会,并且春季乍暖还寒,红斑狼疮患者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容易感冒及感染其他疾病,这些因素可以诱发红斑狼疮发作或加重。另外春季是出游的季节,临床上不少红斑狼疮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但由于春季踏青劳累而引起复发,甚至有的暴发性发作而危及生命,因此红斑狼疮患者在春季应预防感冒,避免劳累。春季为花开季节,空气中可散发大量各种花粉,可引起红斑狼疮患者过敏,应加以预防,以免加重病情。
夏季天气炎热,阳光强烈,直射地面,红斑狼疮患者不能受阳光照射,此时应避开阳光,如必须室外活动,则应备好遮阳物品,如防紫外线伞及遮阳帽,穿长袖衫、长裙等。暑夏天气闷热,不得贪凉饮冷,引起内环境紊乱,而诱发加重病情。必要时可选用防日光药物,如3%的奎宁软膏、复方二氨化钛软膏、15%的对氨安息香软膏等外用。
秋季,秋高气爽,云量较少,又由于地球公转及自转的因素,长波紫外线射向地面较多,这种紫外线直射皮肤,则引起皮肤损伤加重,出现皮肤红斑。另外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呼吸道损伤,伴有狼疮性肺损害及口腔溃疡的患者应注意预防复发。
冬季,天寒地冻,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常在0℃以下,寒冷可以直接刺激皮肤,引起表皮毛细血管痉挛收缩,末梢循环不良,出现面部、耳廓、指端冻疮性红斑,加重雷诺现象,寒冷刺激还可以使整体出现应急状态,激素需要量增加,而原有的激素维持量则相对不足,也可以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在冬季应特别注意防寒。另外在冬季应选择中性护肤品,以免引起皮肤的过敏,或对皮肤的酸碱刺激。
红斑狼疮病人的心理特点
1、多虑恐惧
红斑狼疮病人当第一次被确诊,或已经怀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由于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焦虑、恐惧、绝望、羞愧、罪恶、束手无策等不愉快情绪,由于这种情绪的影响患者常惧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不敢到医院检查确诊,或怀疑诊断不正确,到数家医院反复检查,反复询问医务人员。有的患者故意表现出健康人的神态,明知有病,又怕别人提及,故做力不从心的工作,在他人面前故意谈笑自若,掩饰自己的焦虑与恐惧。同时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可以出现失眠,食欲不振,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这种心态不仅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影响治疗效果。
2、自尊疑虑
红斑狼疮患者多为年轻女性,正处于花样年华,自尊心强,常怕别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瞧不起自己,因此有一定社会地位者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让人知道他的重要性,如果得不到别人的重视,自尊心受到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会变得心情沮丧,因此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对别人的好言相劝有时将信将疑,既要渴望了解红斑狼疮的有关信息,又对听到的一些解释抱有怀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听到别人低声私语,总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常根据医生或护士的细微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有疑虑心理的病人既不相信别人,又会向别人询问许多问题,觉得必须警惕才不会受伤害。
3、主观冲动
红斑狼疮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过分注意自己,整日里诉说那里不好,这里痛,那里麻,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呼吸和胃肠的叫声,在安静时更为严重。有时情绪不稳,极易激动,容易与病友及医务人员发生冲突,多有怨言,爱生气,有时会反复唠叨"我为什么会得红斑狼疮",听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言语,会认为对方同情自己而落泪,听到相反的意见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而大发雷霆,变得固执敏感。
4、害怕孤独
患者对红斑狼疮这一病症了解较少,当知道自己患病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害怕心理,害怕死亡,害怕孤独或与亲人分离,怕给别人增加负担,怕丧失功能或失去自我控制,甚至害怕看病,害怕各种治疗对自己不利,担心别人会远离自己,怕受到冷落、鄙视,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有孤独感,亟盼亲人陪伴,总担心自己病会加重,无法治好。
5、悲观抑郁
红斑狼疮多为年轻女性,出现面部红斑或长期服用激素药物引起体态变化,出现悲观情绪,出现言寡行独,厌恶交往,抑郁苦闷,常常被失望、无援、孤立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对事业及人生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
6、自卑依赖
红斑狼疮病人容易产生自卑和依赖心理,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后受到周围亲人和同事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中心,患者自己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无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被动性增加,事事都要依赖别人,行为变得幼稚。
红斑狼疮患者的饮食调配
红斑狼疮病人的饮食调配可结合临床辨证中虚实寒热及以上食物的属性进行,对症选用,还可根据现代研究中的人体代谢所需物质进行调配食物,如红斑狼疮患者50%以上有明显的肾脏损害,蛋白质常常从尿中大量丢失造成低蛋白血症、水肿,引起身体的很多病理变化,因此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补充的蛋白质要以动物性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等。食物量要适当,瘦肉每天每人不超过100克,鸡蛋不超过2个,如果食入量过多,病人不但不能完全吸收,还增加肾脏负担。肾病尿蛋白阳性患者,最好少食或不食用豆类及豆制品。
从临床看,红斑狼疮患者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在形成低蛋白血症的同时,有的还形成高脂血症,特别是当患者伴有发热时,消化功能降低,故宜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多食富含脂肪的大鱼大肉。
侵害肾脏的病人,大多伴随水肿,在单采用激素治疗时,又会导致水钠潴留,因此要限制病人的食盐摄入量,给予低盐饮食,以免水肿症状加重。
激素是治疗红斑狼疮的首选药物,在红斑狼疮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后,使糖代谢功能发生紊乱,严重者可形成糖尿病。所以在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的患者中,提倡少食高糖食物,限制糖的摄入量,是十分必要的。
红斑狼疮的病理基础是全身性血管炎,此时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出现内脏器官的炎症表现或出现雷诺现象,因此要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长期服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可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骨钙丢失,造成骨质疏松,严重者可造成骨坏死,因此平时除常规服用补钙剂以外,还应多吃一些含钙食物等。
科学应用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MTX最早用于抗肿瘤,现已广泛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作用机制:①轻度减少IgM类风湿因子;②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③试管内抑制T及B细胞的克隆增长;④抑制内皮细胞增殖;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TX治疗后;滑膜活检示对胶原酶信息RNA基因表达减低;⑥减少滑液中的白细胞数、多形核粒细胞百分比及白介素-lb浓度,反映白细胞移行至炎症滑膜减少;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周围血中单个核细胞经小量MTX处理后,与未处理前相比IL-l受体拮抗物及可溶性TNF受体增加,IL-lra/IL-lb比值增加,IL-8产生受抑制;⑧最新的研究报告MTX能增加细胞中释放的腺苷,而腺苷有多种作用,如抑制中性粒细胞粘附于结缔组织细胞,并减少其产生氧自由基;减少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加抑制细胞功能;减少巨噬/单核细胞分泌TNF及产生过氧化物;保护内皮细胞免遭活化中性粒细胞的破坏;减少炎症区中性粒细胞聚集;选择性减低胶原基因表达。由此可知MTX不只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甲氨蝶呤可作为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一般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抗风湿药效果不佳后加用,也可与激素联合使用而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用量和副作用。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银屑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等的治疗。每周使用7.5-15毫克。
不良反应:①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肝酶升高,在用药3个月后发生率为8%一38%,偶见肝纤维化病例。故慢性肝病病人应用本药时应密切随访肝功能;②约15%病人出现口腔炎、胃炎、腹泻等胃肠道反应;③骨髓抑制:表现为单系统或多系统抑制,红系巨幼变的可能性较低。
柳氮磺胺吡啶:1980年McConkey报道了74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采用SASP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之后很多临床观察均证实了SASP的效果。英国用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很普遍,在美国虽然食品药物管理局尚未正式予以批准,但MTX与本药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日益增多。
作用机制:SASP的抗风湿作用机制尚不很清楚,可能是通过磺胺吡啶抑制肠道中的某些抗原性物质来达到,如它对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在服用本药12周后患者循环中的活化淋巴细胞下降,IgM及IgGRF因此认为本药有改变免疫过程的性能。其抗炎作用也可能是通过其水杨酸成分,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前列腺素滴度水平亦下降。在体外试验观察到淋巴细胞对各种刺激原的反应在本药的作用下明显下降,、白三烯的合成。还有可能与MTX一样促进细胞中抗炎分子腺苷的积累。
临床应用:SASP作为抗风湿药是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最常用药物,可用于幼年型慢性关节炎。有报道认为它能延缓骨质破坏,比氯喹疗效更好。
不良反应:本药的不良反应最初皆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观察获得。类风湿关节炎虽用药剂量相对小些,但情况相似,副作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预期的,与剂量有关的如恶心、头痛、呕吐、乏力、溶血性贫血、正铁血红蛋白尿的等。另一类为变态反应性、不可预期的,如皮疹、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这些不可预期的副作用多发生于用药后早期。用药后最初几周的密切监护、追随检查很为重要。
来氟米特:来氟米特(Leflunomide,)是美国FDA于1998年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1999年开始在国内应用。来氟米特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及酪氨酸激酶以减少嘧啶的形成,致使DNA合成障碍,进而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及由此而致的免疫反应。该药主要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对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较小。来氟米特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的早G1期,而甲氨喋呤则在晚G1期起效。因此,二者有协同治疗作用,并已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得到证明。
国内外已对上千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证明,该药在用药1年内减缓骨侵蚀及关节的保护作用优于柳氮磺胺吡啶及甲氨喋呤。但长期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的观察。来氟米特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而减少类风湿关节炎的骨吸收。临床研究发现,一般在应用来氟米特后6-12个月可使患者的骨吸收率恢复至正常。
来氟米特的副作用主要有乏力、上腹不适、恶心、头晕、皮肤搔痒、皮疹、脱发及可逆性肝酶升高。与环磷酰胺、环孢菌素A等免疫抑制剂相比,来氟米特的副作用较少。且严重不良反应少,一般不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对来氟米特的耐受性低于柳氮磺胺吡啶,与甲氨喋呤相似。
最近,有人将来氟米特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治疗,结果发现,多数(8/11)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是,本研究病例较少,来氟米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作用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的评价。
骁悉:骁悉(Mycophenolate mofetil, 霉酚酸酯,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其活性成份为次黄嘌呤5'磷酸脱氢酶抑制剂-霉酚酸。后者则是三磷酸鸟苷(GTP)合成的限速酶。由于激活的T、B淋巴细胞的增殖高度依赖于嘌呤的合成途径,而其它细胞则可通过替代途径增殖。因此,霉酚酸酯可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除此之外,骁悉尚可抑制新血管的形成、抗体的产生及淋巴细胞表面糖蛋白分子(如粘附因子)的表达。
骁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1)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全身表现,如发热、关节炎等;(2)抑制狼疮性肾炎的进展。临床研究发现,骁悉2g/d联合强的松可使81%的狼疮肾炎缓解,与环磷酰胺2-5mg/kg/d联合强的松的效果相仿。然而,闭经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仅见于环磷酰胺组,而未在骁悉治疗组出现。在激素及常规环磷酰胺无效的红斑性狼疮肾炎的治疗中,骁悉联合激素的治疗效果远优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环磷酰胺冲击的治疗效果。同时SLAM活动指数明显下降,并可降低血肌酐水平。一般认为骁悉对控制狼疮肾炎的效果优于环磷酰胺,且有逆转肾血管病变的作用。另有研究发现,骁悉对膜性肾病有效,并有助于减少激素的用量。(3)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T细胞、B细胞增殖及异常免疫反应。已经证明,骁悉可显著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者肾组织内淋巴细胞(如CD68)的浸润、IC沉积,减低ANA、dsDNA抗体、ANCA、SIL-2r、TNFa的滴度,并可使C3及C4水平升高。
骁悉对IgA肾病的治疗作用优于强的松,骁悉治疗可使患者的蛋白尿减少、血脂减低及血浆白蛋白升高,其改变程度优于强的松治疗的患者。
临床观察发现,骁悉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消化不良、感染、白细胞减少及转氨酶增高等,但比较少见,发生率远低于环磷酰胺。
羟氯喹:作用机制:氯喹(羟氯喹可能也相似)的药理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氯喹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浆小泡中浓缩,使小泡中pH轻度增高,此情况在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呈递细胞中出现,影响自身抗原加工及自身抗原多肽与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结合。还有人认为可能与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和浆细胞的活性有关,使g球蛋白和类风湿因子的生成减少,抑制淋巴组织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也可抑制单胺氧化酶和胆碱脂酶活性,稳定溶酶体膜,还抑制吞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从而使局部炎症受到一定的抑制。
临床应用:氯喹对盘状红斑狼疮的疗效显著,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失败的病人95%可以获得临床缓解,但停药后可以复发。另外,对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节、肌肉与皮肤损害也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多见于用药初期。肝功能受损偶见;②皮肤和毛发受损。可引起苔藓样、斑丘疹样、麻疹样等各种皮疹,皮肤或头发可以出现灰色低色素或蓝黑色高色素改变,多见于长期治疗或大剂量用药的病人;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和神经紧张等,多较轻且可恢复;④眼部病变可表现为眼球调节反射障碍,偶见复视,可能为眼肌麻痹所致。氯喹在角膜沉积,可出现虹视现象。最严重的眼部毒性是视网膜炎,在常规治疗剂量下少见,但高剂量和长期使用时可能发生这种不良反应而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过去的文献将此副作用强调过度,实际全世界发生例数只有50例。
金制剂:1929年Forester首先报道了金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可喜治疗效果,开创了现代金制剂的临床应用。金制剂分为口服金与注射金两种,国内从未生产注射金制剂,现临床上用的是金诺芬(auranofin),商品名瑞得(ridaura)。它是一种混合口服金制剂,其活性成分主要是四乙酰巯基葡糖金和三乙基磷金。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金诺芬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国外对注射金的研究更多。口服金虽副作用较注射金为少,但疗效不如注射金。口服金的副作用主要为大便稀或次数多,而注射金则为血小板减少及蛋白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似为金的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及滑膜细胞吞噬金盐,细胞内金浓度高于血清中浓度5-10倍。肌注金12周后,巨噬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如IL-l、IL-6及TNF的水平都下降,滑膜层中巨噬细胞减少,而T及B淋巴细胞无影响。
临床应用:大系列分析(meta-analysis)显示金诺芬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不如MTX、注射金、青霉胺及SASP,故应用日益减少,但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对MTX不耐受,或因肝功能受损不适宜用MTX者,仍有使用指征。在国内无注射金情况下瑞得还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联合用药中的选择之一。
不良反应:常见为腹泻或稀便,有时出现皮疹、口腔炎,严重时出现肾病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转氨酶升高。故治疗期间应注意病人口腔粘膜是否出现异常,有无口中金属异味感。每l一3周应进行一次全面的血、尿常规检查,并定期查肝`肾功能。
青霉胺:青霉胺是青霉素的代谢产物,其化学名为b,b二甲基半胱氨酸,因其左旋体毒性较大,故临床上使用的是其右旋体青霉胺(D-penicilliname,D-pen)。D-pen作为一种抗风湿药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硬皮病的治疗。
作用机制:青霉胺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巯基还原作用有关。青霉胺同有二硫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混合二硫键。IgM型类风湿因子是由二硫键相连的五聚体蛋白,青霉胺可使其解离成单个亚单位,促其降解,从而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中类风湿因子滴度。此外,某些淋巴因子本身具有巯基,如白介素-lb,它与a2-巨球蛋白通过二硫键相结合,使其本身受到保护,不易被降解。青霉胺能使结合的白介素-lb解离,使其降解加快。青霉胺无抗炎作用,对B细胞、CD8*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无抑制作用,在铜离子存在的条件下青霉胺选择性抑制CD4T辅助/诱导细胞。此外,它还抑制试管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体内新血管的形成,抑制滑膜内纤维血管组织的增殖。青霉胺结合铜后,可抑制细胞内合成前胶原所需得赖氨酰氧化酶的活力,从而抑制前胶原的交联和胶原的合成,减缓纤维化过程中的胶原沉积。青霉胺可以使体内清除氧自由基物质的活性提高,可有效地清除炎症时体内产生的氧自由基。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有关节外表现,特别是有活动性血管炎(涉及皮肤、内脏)、肺间质纤维变、软组织纤维性挛缩者,可更多考虑使用。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或稀便、肾损害、骨髓抑制或导致自身免疫病。
环孢素A:CsA原用于抑制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近年来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应用日益增多。
作用机制:①抑制CD4及CD8淋巴细胞内IL-2的产生,从而抑制IL-2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使T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后产生的IL-2减少,并使T细胞失去对IL-2的反应性。抑制g-干扰素及IL-4的产生。②抑制CD40L基因的表达。CD40L是活化T淋巴细胞表达的一种膜糖蛋白,是B细胞受体CD40的配体(ligand),故与B细胞活化有关。CD40信息;转录主要可使免疫球蛋白质、IgM转为IgG及IgA。
临床应用:鉴于CsA的毒副作用,它主要用于肾功能好的重症进行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建议剂量为2.5-5.0mg/kg天。
不良反应:①肾毒性出现于10%-40%的患者,随剂量的增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上升。②高血压是另一个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必要时加用降压药控制血压;③其他不充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肝毒性,骨髓抑制,易于感染,久用后出现多毛、牙龈增生等。
普乐可复:泰克立姆(Tacrolimus)即 FK506。商品名为普乐可复。该制剂是真菌Streptomyces Tsukubaensis的代谢产物,其结构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该药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是T细胞活化的抑制剂,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组织胺释放的作用。
泰克立姆于1989年开始应用于肝移植,之后相继用于治疗白塞病、Crohn氏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等。最近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泰克立姆对顽固性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病例数尚少,泰克立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尚待更多病例的观察。
环磷酰胺:环磷酰胺是一种烷化剂,1958年首次人工合成,主要用于肿瘤免疫,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来因证实它有免疫抑制作用而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已取得明显疗效。
作用机制:CTX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细胞毒药物,但对G2期作用更为强烈,主要的免疫抑制机制为:① 使T及B淋巴细胞绝对数目减少,早期对B淋巴细胞更明显;② 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在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的母细胞转达化。对有丝分裂原刺激后的抑制不如对特异性抗原;③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及皮肤迟缓变态反应;④ 降低升高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长期使用(几年)后有可能出现低丙球蛋白血症;⑤ 试管内选择性抑制B淋巴细胞功能,减少某些B淋巴细胞自发产生免疫球蛋白,并可抑制一般的有丝分裂原受刺激后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有肾、脑受累者更应立即使用,而不要只想调整激素用量(需要时可与激素冲击疗法并用)。对不同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硬皮病,都有很强指征,即或临床缓解后也宜长时间维持用药。
不良反应:环磷酰胺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32%和1%-4%,均与剂量相关,停药后可以恢复。其他常见的副作用为脱发,性器官抑制(精子减少,月经不调、闭经)。5%-30%的患者用药后可发生带状疱疹。
硫唑嘌呤:硫唑嘌呤商品名依木兰,是一种经典的免疫抑制剂,用于风湿性疾病治疗已有30余年的历史。
作用机制:硫唑嘌吟系嘌呤类似物,抑制腺嘌呤和鸟嘌呤的合成,进而抑制DNA合成,硫唑嘌呤的抗风湿作用机制仍未阐明,可能与其免疫抑制作用有关,它能直接作用于B细胞并抑制其功能,同时耗竭T细胞,能减少狼疮病人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在用硫唑嘌呤治疗的风湿病患者中可见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而B细胞与T细胞则比较恒定;此外,硫嘌呤在免疫反应的后期可阻止淋巴细胞释放巨噬细胞刺激因子而抑制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故硫唑嘌呤也具有抗炎活性。
临床应用:硫唑嘌呤用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环死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类风湿关节炎虽然副作用比金制剂及青霉胺为少,但疗效不如此两药。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韦格纳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以及其他血管炎性疾病等的意义在于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用量和副作用。常规用量:0.75-2.5mg/kg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血液系统反应,如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偶见中毒性肝炎、胰腺炎。对生殖系统也有抑制。另外,也有长期应用硫唑嘌呤亦有患者发生肿瘤机会增加的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用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现代医学经典治疗方法是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激素与免疫抑制剂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用量必须谨慎。
对疾病轻重的判断、时机的先择、用量的大小, 都是非常关键的。要使治疗药物既达到最大效益,而副作用又降为最低为目标。治疗中要权衡利弊。正确评估用药风险和效果的比率。治疗方案和剂量必须个体化,不同病人、不同阶段,用药、用法及用量不同。在病情急、重时须可大剂量进行冲击治疗。病情平稳后应选择最佳的维持量维持治疗。
二、激素的减量与撤停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病人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千万不要擅自加减,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何时减量、可否停药等,每个病人不同,目前尚无一个固定的资料。多数医者认为:SLE患者完全从激素中摆脱出来,一般需在强的松小剂量(每日小于5mg以下)且无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异常达3年或更长时间(甚至有些病人需终生用药)。可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合用免疫抑制剂、抗癌药或中药等慢慢减停。为尽可能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又使病情能够控制稳定,目前许多医学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除重型、暴发型、急性发作期外,SLE患者轻型或已治疗相对稳定时,能不用激素尽可能不用,能用小剂量尽可能不用大剂量。中医药治疗,一方面能达到协同治疗效果,一方面又能减轻激素用量,减少其副作用。从中药药理证明: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免疫反应,又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说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SLE的最佳方法。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措施。这已经得到大多数中西医学者和患者的认可。
三、 病人在接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时,应经常注意这类药带来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低钾、低钙,损害消化道粘膜,出现药物性胃炎,甚至溃疡出血,股骨头坏死,白细胞过低、贫血,继发性感染及高血压、高血脂、血粘度增高等。一旦有上述征兆时应及时和专科医师取得联系,及时采用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