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4 06:51浏览:
次
肾病综合征定义:1.尿蛋白多于3.5g/1.73m2/24hr或50mg/kg体重;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
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高血压、高凝状态、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病的进展、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功能紊乱、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一、水肿的治疗
利尿剂的分类
部位 |
程度 |
原发作用 |
继发作用 |
剂量(mg/d) |
并发症 | |
乙酰唑胺 |
近端 |
+ |
↓Na+/H+交换 |
↑K+、HCO3-丢失 |
250-500 |
低钾血症 高氮血症酸中毒 |
速尿 |
亨氏襻 |
+++ |
↓Na+/K+/2Cl吸收 |
↑K+、丢失 |
40-600 |
低钾性碱中毒 |
利尿酸 |
亨氏襻 |
+++ |
↑H+分泌 |
|
50-400 |
|
氯噻嗪 |
远端 |
++ |
↓Na+吸收 |
↑钾丢失 |
500-1000 |
低钾性碱中毒 |
氢氯噻嗪 |
远端 |
++ |
|
↑H+分泌 |
50-100 |
|
美托拉宗 |
远端 |
++ |
|
|
2.5-10 |
|
氨苯喋啶 |
集合管 |
+ |
↓Na+不高于吸收 |
↓钾丢失 ↓H+分泌 |
100-300 |
高钾性酸中毒 |
氨氯喋啶 |
集合管 |
+ |
|
|
5-10 |
|
螺旋内脂 |
集合管 |
+ |
|
|
100-400 |
|
影响利尿剂疗效的因素:1. 血浆蛋白浓度;2. 血容量;3. 蛋白尿程度。
利尿剂的副作用:1. 低血容量;2. 血液浓缩,易于形成血栓;3. 影响代谢,高尿酸血症及代谢紊乱;4. 电解质紊乱。
轻度水肿(液体潴留达体重的3%):限制食盐摄入,4g/d(72mmol/d);弹力袜;保钾类利尿剂,不单独使用,常与排钾类合用,高钾或GFR<25ml/min禁用;双氢克尿噻12.5~50mg/d(如GFR>50ml/min),速尿40~80mg/d (如GFR<50ml/min)。
中度水肿(液体潴留占体重的6%):继续限钠,2g/d(36mmol/L);速尿160~480mg/d,丁尿胺1~2mg/d,torsemide 40~160mg/d。
重度水肿(液体潴留占体重10%以上):继续限钠;速尿160~480mg/d,口服或静注+美托拉美2.5~10mg/d;丁尿胺 1~2mg/d+美托拉美2.5~10mg/d;torsemide 40~160mg/d+美托拉美2.5~10mg/d。
顽固性水肿:给一次负荷剂量后,持续静滴速尿20mg/h,或丁尿胺1mg/h;无盐白蛋白20~50g+速尿120mg,静滴;缓慢持续静-静脉超滤(使用高通透性膜、聚砜膜)。输入的白蛋白通常在24~48小时内排出。
二、高脂血症的治疗
1、饮食治疗
控制每日总热卡摄入量,摄入脂肪产生的热量必须小于摄入总热量的20%~30%,不饱和/饱和≥1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150~300mg
2、药物治疗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胆固醇贝特类:降甘油三酯 。如安妥明、Clofibricacid胆酸结合树脂:结合胆汁酸,促进胆固醇转化胆汁酸丙丁醇(probucol):轻度降胆固醇维生素E
3、血液净化治疗
分离LDL2/w×3w
三、抗凝治疗
1、使用抗凝剂的指征
1) 膜性肾病
2) 血清白蛋白<20~25g/L
3) 纤维蛋白原> 4.0g/L
4) 纤溶酶原< 0.2g/L
5) AT Ⅲ< 0.15 g/L
6) PAI-1> 0.8mg/L
7) D-二聚体> 0.3mg/L
2、抗凝剂使用方法
肝素:1000 u/h VD 8~10h
低分子肝素:5000u 皮下 2/d
华法令:需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使用5~7天后,PT达到正常1.5~2倍,才可使用
3、抗凝目标:CT达到正常的2~3倍,KPTT达到正常的2倍
4、抗血小板制剂使用方法
阿斯匹林50~100mg 1/d
潘生丁100~200mg 3/d
抵克力得0.25g 1/d
5、溶栓剂及其用法
UK20万~25万u+NS 5~10ml,在20min内静推,继之以20万u/h VD,24hSK5万uIV,继之以10万u/hVD共72hrt-PA 100mg,IV
6、停用抗凝剂的指征
抗凝治疗>6个月,血清白蛋白>30g/L,24h尿蛋白<3.5g/L
四、常引起肾病综合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glomerulopathy)
系膜增殖性肾炎(mesangi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MsPGN)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SGS)
膜性肾病(membranous glomerulopathy)
膜增殖性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MPGN or mesangial cap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
IgA肾病(IgA Nephrolopathy)
五、MCD
1、流行病学:Monk 1913年首先描述,称为类脂质肾病 (lipid nephrosis), 16岁以下儿童肾病综合征80%为微小病变,10岁以下70%-90%,10岁以上的青少年50%,成人20%肾综为微小病变。
2、MCD临床特点
三高一低肾综表现:高度水肿,水钠潴留占体重3%以上;大量蛋白尿:成人>3.5g/d,儿童>40mg/h.m2
实验室检查:低钠血症,血液浓缩
并发症: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衰
3、MCD病理
光镜:肾小球系膜无增殖,系膜区不扩张,肾小球基底膜不增厚
免疫荧光:无Ig、补体C3、C4、C1q沉积,有时可见IgM、C3弱阳性
电镜: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上皮细胞胞质形成微绒毛
4、MCD的特异性治疗
儿童自发缓解30%-40%,成人自发缓解少见。8周足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儿童缓解率90%,成人缓解率50%。
标准方案:
儿童:强的松60mg/m2/d×4周,随后40mg/m2,隔日一次×4周;
成人:1-1.5mg/kg/d×4周,随后1mg/kg,隔日一次×4周;
时常复发的治疗
CTX 2-3mg/(kg.d),×8-12W,最大累积剂量150-250mg/kg;
苯丙酸氮芥:0.1-0.2mg/(kg.d),×2个月;
CsA:150mg/(m2.d),或4mg/(kg.d),治疗一年,然后逐渐减量;
左旋咪唑:2.5mg/kg/隔日,×3个月
5、MCD激素治疗的反应类型:
治愈:初治有效,无复发;
不经常复发:初治有效,6个月内有一次复发;
经常复发:初治有效,6个月内有2次以上的复发,1年内3次以上复发;
激素依赖:初治有效,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或停药2周内复发;
激素抵抗:初治有效,但随后复发对激素无反应,或初治对激素无反应(儿童服药5周,成人服药6周无效)。
6、MCD肾病综合征复发的诱因
感染:上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药物:NSAID、α干扰素、锂:罕见(通常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金:罕见(通常引起膜性肾病)
过敏:花粉、灰尘、昆虫叮咬、免疫接种
肿瘤:何杰金氏病,蕈样肉芽肿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伴有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7、MCD的转归及预后
2/3儿童MCD,出现复发;
50%儿童MCD复发次数大于4次;
<5%儿童成年后复发;
成年MCD不进展至肾衰,但许多病人随后肾活检证实FSGS;
FSGS血浆蛋白正常,24小时尿蛋白<3g/d,10年肾衰发生率为10-15%,但尿蛋白>3g/d,血浆蛋白降低,50%进展至终末期肾衰。
六、系膜增殖性肾炎
Churg 1970年首先报告系膜增殖性肾炎
1、病理
光镜: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宽,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正常的一种病理类型在2-3微米切片厚度下,每个系膜区3个细胞+,每个系膜区4个细胞++,每个系膜区5个细胞+++。
系膜基质轻度增宽,毛细血管腔仍然开放+,中度增宽,不及50%的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锁++,重度增宽,50%以上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锁+++。
免疫荧光
以IgM沉积为主,伴或不伴C3沉积,西方国家此型最常见,我国仅占21%-29%
以IgG沉积为主,伴或不伴C3沉积,西方国家少见,我国占MsPGN的60%左右
只有C3沉积,约占7%-19%
无任何免疫沉积物,约占3%-27%
电镜检查
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
系膜区电子致密物大约在20%-50%的肾活检标本中能见到,内皮下及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也偶能发现
2、临床表现
青少年常见,男女比例为1.5-2.3:1
无症状性蛋白尿
孤立性血尿
蛋白尿合并血尿
肾病综合征
高血压20%-40%
肾功能不全:10%-25%
3、MsPGN的治疗
与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治疗相似
肾脏病理变化轻、肾功能正常的肾病综合征
强的松:1mg/(kg.d),8-12周后逐渐减量
环磷酰胺:2mg/(kg.d),累积量6-8g后停药
苯丁酸氮芥:0.15-0.2mg/(kg.d),服8-12周
环孢素A:4-5mg/(kg.d),3个月后渐减量,若服6个月
肾脏病理变化重,出现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不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按非透析疗法处理
七、FSGS
Rich 1957年首先描述。FSGS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病因通过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特征是肾病综合征或非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病理特征是局灶(<50%肾小球)节段肾小球硬化或疤痕形成。
过去20年,FSGS发病率增加,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3,在黑人中占1/2。
1、FSGS临床表现
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占2/3,非肾病综合征(1-2g/d)占1/3
血尿 >50%
肾功能不全 >1/3
高血压 1/3成人多见
2、FSGS分类
原发性(特发性)FSGS:典型,顶端病变型,塌陷型
继发性FSGS:HIV,静脉滥用毒品;morbid肥胖,镰刀细胞病,紫绀型先天心脏病,低氧性肺病;单侧肾脏发育不良,寡巨肾单位病,返流性间质性肾炎,局灶皮质坏死后,肾切除术后。
典型FSGS(typical FSGS):硬化首先发生在肾小球球门周围区。LM:肾小球门周围透明变性,于包曼氏囊粘连,硬化可向其他节段进展,硬化肾小球相连的肾小管萎缩,间质有慢性炎细胞浸润,部分病人肾小球体积增大;IF:C3、C1q、IgM不规则沉积;EM:壁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顶端病变型FSGS(glomerular tip lession variant fo FSGS)病理:LM:泡沫细胞、肿胀的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腔闭塞,细胞外基质增加。硬化节段周围的脏层上皮细胞增大,含透明滴,于邻近的壁层上皮和近端小管相接;IF:同典型FSGS;EM:泡沫细胞、病变部位有蛋白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塌陷型FSGS(collapsing glomerulopathry variant of FSGS):LM:局灶节段或球型肾小球毛细血管塌陷,伴毛细血管腔闭塞,脏层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可形成新月体。小管损伤较小球重,局灶小管腔扩张,蛋白管型,广泛间质炎症;IF、EM:与典型FSGS相似;
3、FSGS预后
8周激素治疗缓解率20-40%,16-24周治疗缓解率70%;
非肾病综合征型FSGS:10年后肾活率> 80%;
蛋白尿2.0-10.0g/d:3年内50%进入ESRD;
蛋白尿>10g/d:3年内大多数进入ESRD;
药物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FSGS:5年内<15%进入ESRD;
不缓解者:6年内50%进入ESRD。
4、FSGS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典型FSGS:肾小球肥大,非肾病综合征型蛋白尿,长期预后较塌陷型好(中度);
塌陷型FSGS:与顶端型比较,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更严重,与典型FSGS比较,高血压少见,发病前常有肾外表现,如腹泻、上感、肺炎等,预后最差;
顶端型FSGS:水肿发生快,蛋白尿严重,低蛋白血症,可发生可逆型急性肾衰,对激素反应好,预后最好。
5、FSGS的治疗
所有FSGS病人,在宣布对激素抵抗前,必须接受强的松0.5-2mg/kg/d治疗6个月,大剂量(>60mg/d)强的松治疗3个月,随后减为0.5mg/kg/d,治疗3个月(D级推荐)
环孢素降低FSGS蛋白尿有效,剂量5-6mg/kg/d,维持血清环孢素A浓度在150-300ng/ml,减少剂量或停药,75%复发,需要长时期用药,维持缓解(D级推荐)
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苯丁酸氮芥只作为第二线治疗(D级推荐)
肾移植病人FSGS复发,可用血浆置换或蛋白吸附
ACEI和ARB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衰发展
八、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占成人肾综25%,大于1g/d蛋白尿病人中,膜性肾病占20%。多发生于成年男性,男:女=2:1,成人:儿童=26:1。大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0%~20%病人蛋白尿<2.0g/d。
1、膜性肾病临床表现
肾综:70%-80%
高血压:13%-55%
肾静脉血栓形成:4%-52%,腰痛、血尿、肾功异常
肾功能突然恶化:低血容量,肾静脉血栓形成
2、膜性肾病的分类
特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
继发性膜性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药物:青霉胺、金制剂;恶性肿瘤:结肠癌、肺癌。
原发性:原位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不分布在系膜区,只分布在毛细血管襻。
继发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分布在系膜和周围毛细血管襻,因此,在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提示继发性膜性肾病
3、根据电镜观察,膜性肾病分为四期
Ⅰ期:电子致密物沉积在上皮下,周围没有基底膜反应;
Ⅱ期:电子致密物沉积周围,基膜形成“钉突状”突起;
Ⅲ期:电子致密物四周被基底膜包绕;
Ⅳ期:基底膜增厚,不规则透亮区。
4、膜性肾病的治疗
口服大剂量强的松无效,不应单独使用(A级推荐);
硫唑嘌呤没有显著的益处(C级推荐);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治疗膜性肾病有效,考虑到毒性,这类药只用于严重长期的肾病,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有可能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病人;
苯丁酸氮芥联合口服类固醇是首选治疗(A级推荐)
环磷酰胺+类固醇可作为替代(B级推荐);
环孢素A将来可成为膜性肾病的首选,目前可用于烷化剂禁忌或无效,高度进展危险的病人(B级推荐)。
环磷酰胺
1.5~2.5mg/kg/d,口服,6~12个月;加强的松1~2mg/kg/d ,1/隔日,口服,最初2个月。一旦出现明显疗效,强的松逐渐减量;
一般不用静脉冲击治疗。
苯丁酸氮芥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0 iv ×3天,随后,强的松0.4mg/kg/d,口服,×27天,接着,苯丁酸氮芥0.2mg/kg/d ×28天
连续3个周期,总疗程6个月
环磷酰胺和苯丁酸氮芥应根据“干体重”或肾病综合征前的体重计算,以免骨髓毒性。
环孢素
4~6mg/kg/d,分二次口服,6~12个月,根据谷浓度120~200 ng/ml调整药物剂量;
加服强的松 1~2mg/kg,1/隔日,一旦有效,应逐渐减量。
5、膜性肾病的预后
肾存活率:5年86%,10年65%,15年59%。虽然10年35%膜性肾病进入慢性肾衰,但25%在5年内完全自发缓解。未治疗的膜性肾病:10%在12个月完全缓解,16%在24个月完全缓解,22%在36个月完全缓解
膜性肾病预后差的指标:男性,年龄在50岁以上,高血压难控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合并FSGS或新月体肾炎,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九、膜增殖性肾炎
MPGN占肾活检标本的10%,发生率在降低。90%Ⅰ型和70%Ⅱ型发生在8~16岁儿童。男:女=1.2:1。
1、MPGN病理
Ⅰ型:LM: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小球分叶明显,基底膜有系膜插入,成双轨,毛细血管腔有透明血栓,少数病人有新月体,很少累及50%以上的肾小球;IF: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颗粒状或带状沉积在周围毛细血管内皮下,少数病人肾小管基底膜和血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复合物以IgG、IgM为主;EM:系膜插入内皮下,内皮下沉积物和系膜突出物周围形成新的基底膜成份。
Ⅱ型:LM:表现多样,不总是表现膜增殖改变,故肾脏病理学家更喜欢称之为“致密物沉积病”。毛细血管壁增厚、分叶、细胞数增多、少数病人有新月体形成;IF:C3线状或带状在毛细血管壁沉积,系膜区有散在的球状或环状沉积;EM:肾小球基底膜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区有球形或不规则的致密物沉积。Ⅱ型靠EM诊断。
Ⅲ型:电子致密物不仅沉积在内皮下、系膜区,而且沉积在上皮下,肾小球病变在光镜和免疫荧光下改变与Ⅰ型相似,但在超微结构下,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有不同密度的膜内沉积。
2、MPGN临床表现及预后
肾综1/2病人,无症状血尿和蛋白尿1/4,肾炎综合征1/4-1/3,10年肾存活率65%;
Ⅰ型伴肾综,10年肾存活率40%,不伴肾综,10年肾存活率85%;
Ⅱ型:预后较Ⅰ型差,临床缓解率<5%,8-12年进入肾衰。
3、MPGN病理分型与临床
Ⅰ型:浮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清C3低;
Ⅱ型:肾炎综合征,血清C3持续降低,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年人常在移植肾复发;
Ⅲ型:仅发生于很少数儿童和年青人,临床表现及预后与Ⅰ型相似。
4、膜增殖性肾炎的治疗
肾功能正常,无症状非肾病性蛋白尿,不需要特殊治疗(B和C级推荐);
每3~4个月随访一次,特别注意肾功能、蛋 白尿和血压控制;
儿童、肾病综合征和/或肾功能受损MPGN,试用类固醇(A级推荐);
大剂量,隔日类固醇,6~12个月(40mg/m2,1/隔日);
如无效,停药,随访,注意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降蛋白尿、纠正代谢紊乱);
成人MPGN,肾功能受损,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试用阿斯匹林(325mg 1/日)或潘生丁(75~100mg 3/日)或两者合用,时间12个月(B级推荐),无效,应停药;
延缓慢性肾衰进展,密切随访。
十、IgA肾病
Berger和Hinglais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报告IgA肾病。IgA发病率25~50/100000,在亚洲最常见,占肾活检的30%~40%,在欧洲占20%,在北美占10%。男:女=2~6:1。40% IgA肾病可进展至ESRD。
1、IgA肾病的分类
原发性IgA肾病
继发性IgA肾病:过敏性紫癜,HIV病毒感染,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Familial IgA肾病,酒精性肝硬化,强直性脊柱炎,肺癌,分泌mucin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克隆病。
IF:只有IgA 沉积或以IgA沉积为主,大多数只限于系膜区,少数分布于毛细血管袢。
EM: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沉积,系膜基质扩张,系膜细胞增殖,多数情况下,毛细血管壁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LM:灶型,弥漫系膜增殖或增殖型肾炎668例IgA肾活检标本中
2、IgA肾病的发病机制
大量IgA、C3在系膜区沉积,说明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IgA1多聚体沉积为主,说明来自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免疫系统
肝脏清除IgA减少:IgA1含一5个丝氨酸残基构成的绞链区,N-乙酰半乳糖胺以单糖活寡聚多糖通过O连接,附着于这些丝氨酸残基上,但末端半乳糖胺常被半乳糖替代。正常情况下,肝细胞膜上有唾液酸糖蛋白(ASGPR),可与IgA1上半乳糖结合,从而从血中清除IgA1
IgA肾病时,B淋巴细胞中β-1,3-乳糖酰转移酶(β-1,3-GT)活性降低,使IgA1乳糖化障碍,肝脏不能从血中清除IgA1,而IgA1在肾脏结合增加
IgA产生增加:周围血中,带IgA循环细胞增多,周围血淋巴细胞在体外产生IgA增加
3、IgA肾病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乏力、疲劳、肌肉疼痛、发热、腰痛;眼观血尿:40%-50%,有时伴排尿困难;<5%病人有恶心高血压,<10%并发急性肾衰;镜下血尿:30%-40%,无症状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眼观血尿-镜下血尿-眼观血尿;肾病综合征:30%;慢性肾炎;终末期肾衰。
4、IgA肾病的预后
从确立诊断开始,每年1%-2%的病人发生ESRD,一组1900例IgA肾病中,10年肾长期存活率为78%-87%,20年内,20%-30%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5、IgA肾病治疗原则
IgA肾病应使用ACEI,尤其有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时
预后不良的病人应服大剂量w3脂肪酸
肾病综合征和微小病变肾病,口服强的松治疗
对食物成份过敏,应进无抗原饮食
新月体肾炎,大剂量强的松、CTX或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治疗
急性肾衰(肾小管坏死),保守治疗,预后好。
6、IgA肾病的循证治疗
蛋白尿>3g/d,肾小球病变轻,肾功能正常(Ccr>70ml/min)者,应使用强的松治疗,强的松可降低蛋白尿(B级)稳定肾功能(C级)
不要联合使用环磷酰胺,潘生丁和华法令,(A级)也不要使用环孢素A(B级)
病情进展时(Ccr<70ml/min),使用鱼油治疗 (B级)
复发性扁桃腺炎病人,扁桃体切除术可降低蛋白尿和血尿(D级)
高血压应用ACEI治疗 (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