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积极干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水果蔬菜摄入太少等);药物控制冠心病可逆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长期的他汀调脂类药物及抗血小板治疗等可稳定斑块;针对神经体液内分泌机制过度激活的治疗可以改善心功能等.所以我们说针对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治疗是重要的.
哪些患者需要行介入治疗呢
突发急性心脏事件的患者,如心肌梗死的患者和药物治疗过程中频繁发作的心绞痛的患者,要尽可能早地去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如可行介入治疗,准确地锁定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和心绞痛发作的"罪犯"血管.那么这个早又如何界定呢?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早开通血管越好,一般的时间窗为发病12小时内,如果12小时后,患者仍有胸痛或血流动力学异常,亦可尝试性地行造影检查,尽可能去开通血管.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48小时,前提是合理而充分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的心绞痛或有明确的大面积心肌缺血的依据.
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已不容置疑,同样不容置疑的是并不是所有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都能从中获益。对预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全面审视其临床情况。如患者有无其它罹患疾病;重要脏器的功能如何,尤其是对使用造影剂的反应及量的限定,术前应对手术病人安全性评估和预案的制定。目的很明确,让手术进行的更安全可靠,并不能因该手术限制或影响其它疾病的治疗。
介入治疗的过程
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我们可以通过介入治疗解除病变部位的狭窄,恢复血流的通畅性。介入治疗的手段之一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简称PTCA。PTCA和冠脉造影一样,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并置入动脉鞘管建立动脉通路,而后将指引导管放入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在导管内插入一根金属导丝跨过病变部位,然后将一根末端带有球囊的导管沿着导丝送到病变处,使球囊盖住病变的血管段,然后充气使球囊膨胀,将病变向血管壁挤压,从而扩大了病变部位的管腔内径,必要时可置入支架,改善病变血管的血流。
介入术后的饮食
介入治疗术后的你就要痛改前非了,诸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结构(多食蔬菜水果),加强锻炼身体,心态平和及规律作息等等,另外,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易滋生高血压病、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又是冠心病可逆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也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善息息相关。
介入术后的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要加强药物治疗。一方面要强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再接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终身;另一方面要合理应用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如降压药物的选用,除能保证平稳降压的功效外,还要注重脏器功能的改善和保护作用,降糖药物的选用要兼顾肝肾功能,避免发生低血糖,最好应用胰岛素治疗,他汀类調脂治疗要使用更长时间,且必须保证低密度脂蛋白达标,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来控制 。